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维尔京群岛 >> 国家气候 >> 正文 >> 正文

你看不上眼三四线小城市,才是中国真正的未

来源:维尔京群岛 时间:2021/11/24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http://nb.ifeng.com/a/20171201/6196943_0.shtml

来源:猫叔聊地产(maoshuhous),作者:猫叔

长久以来,大众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一线上涨,是凭实力,二线上涨,是靠逆袭,三四线要人口没人口,要经济没经济,涨了以后也要跌回去。

谁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假象:三四线房价必定大跌呢?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真像媒体口中的那么孱弱不堪吗?

或许,我们全部陷入了三四线的认知盲区。

这篇文章的价值,恰恰在于戳破大家类似的幻觉。

01

真相一:我们对三四线有很大的认知盲区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多时候是由生活的环境决定的。

同样的环境下呆久了,混的是一个圈子,谈论的是共同话题,认知就会被不断固化。对不熟悉的事物,产生认知盲区。

在一二线生活的大多数,对三四线城市,就有很大的盲区。

比如,知乎上有一个要不要在小城市买房的问题。

题主生活在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市,结婚以后依然和爸妈住在一起。妻子觉得不方便,想买一套房搬出去住。结果丈夫不同意,认为三四线的房子没有投资属性,迟早会跌。

我本来以为,支持妻子的人会占大多数。结果,底下的回答清一色的认为:丈夫做的对。有不少人用大数据证明,三四线房子没有未来。甚至有人,劝说丈夫,连和父母自住的一套都卖掉,去一二线买一套。

拜托,这不是“三四线房子要不要投资”的问题,而是“妻子不愿意和公婆一起住”的生活困扰啊。

三四线的人,买房,大多数不是投资需求,而是改善需求啊。他们对居住的真实诉求,为什么大家就考虑不到呢?

还是因为认知盲区。

我们看一下知乎的用户属性。

(来自百度指数)

其中,北上广深、杭州的用户,牢牢占据知乎用户属地前5名。也就是说,来自一二线的群体,对三四线的房产认知停留在“没有投资属性”,而压根不知道三四线还有“改善需求”。

02

真相二:北上深是中国的特色,小城市才是中国的底色

在一二线的朋友眼中,三四线好像不缺房子,好像家家户户有三四套房子一样。

我承认,确实有这个现象,但这群人只是掰着指头数过来的少数:当地有名望的家族、政府机关人员、做生意赚了钱的小老板。而多数三四线居民,却面临着很大的住房改善需求。

我们看一下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这群人吧。

这是广东省韶关市某个矿区里的棚户区。

砖头垒砌的平房,屋顶上铺的是瓦片和薄薄的一层木条,时间长了就会霉烂。遇到冰雹天气,天花板都会被打穿。而这样的房子,当地人已经住了大半辈子。

如果不是后来的棚户改造工程,把矿区人们安置到主城区东部,他们很有可能,后代还要住这样的房子。

实际上,几乎中国每一个小城市,都会存在类似的棚户区。

有的是六七十年代住房紧张,老市民为了给居住面积不足的问题,在老房子周边又盖了新房,长期形成的原住民区。

总理在太原市小北关棚户区考察

有些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宿舍,住在这里的多半是已经退休的老年职工,房屋年老失修。

甘肃省天水市七里墩厂矿企事业单位

还有的,是在高楼大厦中显得格格不入的城中村。当城市规模扩大,农村转为了城镇,可居住条件并没有改变。城中村的人,改变的是户籍,还有被征收了的土地。

西安市甘家寨城中村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这里没有共享单车、商圈大厦、公园、健身馆,大多数小城市发展很慢,配套跟不上。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来,最初去北上广深淘金的那批人,获取了最大的红利。但也同时给了大家一种幻觉:中国人已经非常有钱了。其实,财富蛋糕只是分配给了一线,全国的社会资源依然是稀缺的,三四线依然是城乡结合部的“蛮荒之地”。

习惯了一线的灯红酒绿,谁还记得小城镇的无声叹息?

就连现在活跃在大众眼中的,也只有几十个一二线城市。而隐藏在冰川之下的,多个小城市(含县城),这些庞大人群的生活状态,是没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gjqh/10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