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70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70节“门罗”加勒比
美国与古巴的微妙关系
美西战争一边倒的局面,让西班牙失去了所有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美西战争”是借由帮助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名义发起的,这意味美国不能直接把这块心心念念的西班牙殖民地,变身成为自己的海外领地。
年,美国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以美国国内法的形式为未来的古美关系定调。法案要求古巴永远不得接受外国干预,且其所谓的独立性必须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包括允许美国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这些条款被要求写入古巴宪法,以确保古巴能一直作为美国的保护国存在。年,在承诺做到这一切后,“古巴共和国”被允许建国。再后来的事大家应该也都比较清楚了。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通过革命建立反美联政权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让美国与古巴的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降至冰点。
当下美国在古巴仍然能够保有的地缘政治遗产,主要是位于古巴岛西北端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其中关塔那摩由于处于美国控制之下,同时又离美国本土特别近,使之在21世纪成为美国关押反恐战争被俘人员的重要据点。在这片非美国领土上,美国的情报和军事机构可以不受美国法律的约束,对这些被俘人员施压酷刑,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大量主要生活在佛罗里达地区的古巴流亡者,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古巴留给美国的另一笔地缘政治遗产。年,美国通过古巴难民调整法,古巴难民在入境美国后一年便可获得俗称“绿卡”的美国永久居留权。由于绿卡在数年之后便可申请成为美国公民,使得古巴裔美国人的数量膨涨到了将近万。考虑到古巴本土的人口数量也不过多万,这个仍在不断增长的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仅仅针对古巴移民的开放性,无疑是基于地缘政治层面的考虑。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明显有干预他国内政,同时又会对自身地缘结构造成重要影响的政策(最起码佛罗里达的选情深受古巴裔移民影响),势必需要调整。首先美国对古巴裔移民不再无条件接收,对于偷渡者同样会予以拦截;其次在年,当时主政的克林顿政府对该法案进行调整,认定只有双脚踏上美国土地的古巴人才会继续被接收,而在海上即被海岸警卫队拦截的古巴偷渡者,则会被遣返。这一新原则被通俗的称为“干脚湿脚”政策。
年,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决定开启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并于年年底,在任期的最后时刻,废除了古巴一直耿耿于怀的优待古巴逃亡者的政策。不管多年前美西战争结束时的美国,对古巴存有何种想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应该都不再有机会,将这个加勒比海最大岛屿,以某种形式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美属“西印度群岛”
美西战争还是给美国在加勒比海留下了稳定的遗产。不要忘了,西班牙当年在加勒比海还有另一个大岛——波多黎各。美西战争后波多黎各成为了美国领土。按照之前的惯例,新加入的美国领土在条件成熟后,都将被批准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然而波多黎各现下在美国的行政定位却是非合并建制领土的“自由邦”,以有别于之前那些“准州”性质的合并建制领土。
换句话说波多黎各是否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并不在计划之内。刚被美国控制时,基于西班牙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长期的矛盾,波多黎各人对成为美国人的意愿并不强烈,独立派占据了大多数。而美国则出于统治的需要,给予了波多黎各人以公民权,让美国的法律可以覆盖至波多黎各人。政治角度看,波多黎各人有美国公民身份,并可以自由迁入美国,但波多黎各人在美国参众两院并没有能参与投票的席位。
时至今日,美国身份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波多黎各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反倒有更多波多黎各人希望能成为完整的美国人。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方面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对是否吸纳波多黎各进来都还有很多顾虑,波多黎各那边实际上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反对者和赞成者各有各的理由。归根结底在于美国之前那些“合并建制领土”都只生活有文明程度偏低、人口稀少的原住民,美国在得到这些领土时可以通过大量移民将之“美国化”。相比之下,作为西班牙在美洲的最后两块殖民地,波多黎各和古巴在易主前都已开发成熟,并聚集了较高比例的西班牙+天主教属性的人口。
以两国现在的种族比例来说,古巴人当中的白种人占比达到2/3;波多黎各当下万人口中,更有将近3/4为白人,这些欧洲后裔中的绝大多数又是西班牙裔。这意味着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波多黎各人,都很难完全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同胞。当然,随着美国的拉丁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加上两党政治运作中的一些潜规则,也许将来某一天自由邦属性的波多黎各会有机会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在加勒比海同样属于美国“非合并建制领土”性质的还有“美属维尔京群岛”。这片领土并不是美西战争的遗产,而是美国于年从丹麦手中购买的。维尔京群岛地理上算是大安地列斯群岛的最东部。美国买到的并不是维尔京群岛的全部,这个群岛位于波多黎各东部,群岛的东半部为英国殖民地被称之为“英属维尔京群岛”。被统称为“美属维尔京群岛”的部分则包括:圣克鲁斯岛、圣约翰岛以及圣托马斯岛在内的50几个岛屿。
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十万多居民中有76%为非洲裔(也就是黑奴的后代),白种居民中则以从波多黎各迁徙而来的西班牙裔居多。这样的种族比例与人口总量,显然比波多黎各更无可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甚至没有能力脱离美国的管制建立自治政府。既然一定要找棵大树依靠,现在这种美国海外属地的定位反倒是最好的。
加勒比地区岛屿被统称为“西印度群岛”,美国所控制的那部分维尔京群岛及波多黎各可以被统称为“美属西印度群岛”。整个西印度群岛的岛屿数量超过1个。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岛以外,剩下的都是体量很小的小岛,想完全控制这些岛屿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对于海洋国家来说,在有强大的海洋实力支撑的情况下,只要某一个海区拥有支点便足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并没有必要再在加勒比地区扩张更多的领土。
巴拿马运河
相比在加勒比海多得到几个岛,两洋国家属性的美国,更在意的是能否控制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这条通道自然不是远在南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或者德累克海峡,而是大家熟悉的“巴拿马运河”。事实上早在美国还没有把边境扩张到太平洋的时候,就已经对在中美洲地峡开凿运河抱有浓厚的兴趣了。前面解读过,美国独立之后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贸易扩张很快,成为了仅次于英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没有快速通道的情况下,美国商船要是想前往中国,无论是绕道好望角还是麦哲伦海峡,都比英法等欧洲国家前往中国要更远。
事实上早在16世纪上半叶,征服中美洲的西班牙就已经考虑过开挖运河并做过前期勘测工作。可惜以当时的技术,并无法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得在中美洲地峡的最窄处挖通一条运河成为了可能。这方面美国倒是有经验的,并且能够深刻感受到运河的经济及地缘政治意义。不要忘了独立战争结束后,那些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及连通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运河。这些在19世纪上半叶修筑的运河,大大加快了西部融入美国的速度,并一定程度拉大了南方与北方的差距。
年,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等五国,脱离刚刚独立的墨西哥,自行组成“中美洲联邦共和国”,这个新独立国家曾向美国提出援建运河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很快被拉美独立之父、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建立者玻利瓦尔否定了。虽然相关国家都是欧洲前殖民地的身份,甚至拉美独立本身也有受美国独立的影响存在,但英国与西班牙数百年的地缘矛盾在美国与拉美之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拉美民族对任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不信任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拒绝美国并不代表当地国不想开挖运河,运河所蕴含的经济利益是谁都能想得到的。玻利瓦尔是希望运河的主导权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将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大美洲联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拉美还是按照西班牙设定的四大总督区格局分别建国。这四大总督区分别是:以墨西哥为中心的“新西班牙总督区”;以哥伦比亚为中心的“新格拉纳达总督区”;以秘鲁为中心的“秘鲁总督区”;以及以阿根廷为中心的拉普拉塔总督区。
四大总督区所遗留下来的地缘政治遗产同样不稳定,“中美洲联邦”从墨西哥分裂出来只是一个开始(中美洲联邦很快又分裂了)。在玻利瓦尔本人参与创建的以新格依纳达总督区为基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年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宣布退出独立建国,当年玻利瓦尔去世。共和国剩下的哥伦比亚和巴拿马部分将国号更改为“新格拉纳达共和国”,以试图让这个旧地缘标签充当二者的粘合剂。
玻利瓦尔的去世及“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分裂,让美国看到了开挖巴拿马运河的机会,并向新格依纳达政府示好。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性,新格依纳达政府一开始对美国的示好并不热情。年新格依纳达政府向英、美、法发出邀请,希望这些国家共同前来参与运河项目。作出这一决定的一个大背景,是玻利瓦尔去世之后巴拿马一直在谋求独立,甚至在-年间一度建立独立国家。
将几大强国引入运河项目其实原本是巴拿马在短暂独立时,用来谋求独立的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兼并巴拿马的新格依纳达决定继续这一外交政策。既然巴拿马试图以运河的利益做筹码,引入外国势力支持自己独立,那么哥伦比亚同样可以用这个筹码,换取外国势力做出相反的决定。
可惜此时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都已经大大萎缩。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如果考虑与亚洲的贸易关系,苏伊士运河要远比巴拿马运河更重要。仍试图维持其全球影响力的英国,一度与新格拉纳达政府达成协议,但还是无疾而终。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实力又有强烈经济驱动力修筑运河的就只剩下美国。年12月,美国在向新格依纳达作出:保证巴拿马地峡完全中立、通行自由权不受干扰、保证新格拉纳达政治享受运河主权和财产权后,拿到了从巴拿马地峡自由过境、税收减免,以及修筑两洋通道的权力。
工程不开工谁也无法预料会遇到什么问题。为了获得一条连通两洋的通道,美国稍晚还与刚刚输掉美墨战争的墨西哥政府签订条约,得到了“特万特佩克地峡”的开凿权;从尼加拉瓜政府那里得到了“尼加拉瓜运河”的开凿权。三个方案中巴拿马运河的陆地纵深最窄(最窄的地方仅65公里),尼加拉瓜运河胜在中间有个中美洲最大的湖泊——尼加瓜湖可为中继;特万特佩克地峡的优势则在于处在墨西哥湾,与美国本土距离最近。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挖通两洋通道的需求变得更为急迫。美国决定先在巴拿马境内修筑一条“两洋铁路”,以疏通美国东西海岸的物流通道。年两洋铁路修筑成功,大大方便促进了地峡两侧的贸易往来。与这条两洋铁路同样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因为这项工程的开启,华人开始登陆巴拿马,并为铁路的修建作出重要贡献。
主动引入美国势力搞活地峡经济,的确延缓了巴拿马从新格拉纳达分裂出去的风险,让哥伦比亚人有信心在年,将国名由“新格拉纳达共和国”改成“哥伦比亚合众国”。这意味着哥伦比亚不再视巴拿马为一个平等的行政主体,而只是自己的一个部分。不过要说巴拿马的地缘情况就此稳定还为时尚早,因为最重要的运河还没有挖掘。
尽管两洋铁路的修建能够加快穿越地峡的效率,并直接影响到了哥伦比亚的地缘政治结构,但这种“海-陆-海”接力方式始终是没有运河来得直接。先修铁路是因为铁路技术在当时已经成熟并且对地理条件要求更低,而运河的修建则要复杂的多,甚至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苏伊士运河在年的成功通航,让巴拿马运河的前景开始变得光明。与此同时,欧洲商船去往亚洲不用再绕经好望角,也让美国东海岸之于亚洲的航程劣势被进一步放大。另一个影响在于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修通的。无论从远交近攻、平衡美国势力,还是技术的角度,哥伦比亚都觉得让法国人来开挖运河会更好。
年,运河在法国人的主持下开工。那些认为巴拿马运河无法完成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苏伊士运河所处的环境是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而巴拿马地峡在位置地形、气候更为复杂的热带雨林地带。开工之后法国人很快意识到,他们在苏伊士获得的成功经验,难以复制到巴拿马运河上。8年之后,在耗尽所有投资并损失20余人的生命(有工程原因也有疾病原因)后,巴拿马运河项目被迫停工。主导工程的法国公司不得不开始寻找下家接手以减少损失。
由于没有得到巴拿马运河的开挖权,这一时期美国本已将目标转向尼加拉瓜运河。在尼加拉瓜美国同样遇到了麻烦,不过美国人遇到的麻烦并不是技术而是地缘政治上的。法国人在挖巴拿马运河,美国人想挖尼加拉瓜运河,你觉得仍是世界最强海上帝国,并且在加勒比海拥有最多岛屿的大英帝国会怎么想呢?
当时英国在加勒比地区所拥有的,并不仅仅是岛屿。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东南部还拥有一块当时被称之为“英属洪都拉斯”的殖民地。在西班牙称霸加勒比海的时代,这个身处中美洲地峡的据点,是英国海盗劫掠西班牙船只的基地。进入19世纪后,则转型为英国在中美洲重要的贸易中转地。一直到年,英国才被迫允许这块卡在中美洲的殖民地独立建立名为“伯利兹”的国家。
虽然英属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之间还隔着洪都拉斯,但英国仍然认为尼加拉瓜运河的修建,将极大影响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为此英国希望能够控制被称之为“莫斯基托斯海岸”的尼加拉瓜东海岸。年,英国说曾在这条面朝加勒比海的沿海平原建立殖民统治,并从牙买加运入大量黑奴进行开发。输掉美国独立战争后不久,英国方与西班牙签订协议,放弃了莫斯基托斯海岸的统治权。
为了阻止美国开挖运河的企图,英国抢先在年出兵占领莫斯基托斯海岸及其附属岛屿,并扶植原住民莫斯基托斯人建立英国保护国属性的王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英国、尼加拉瓜三方于年签订条约。约定英美双方都不得谋求对中美洲任何地区的占领(这意味着莫斯基托斯海岸将交还尼加拉瓜),同时英美两国都对未来开挖的运河享有同等使用权。
对于英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尼加拉瓜的一系列举动,只是为了不让美国这个竞争对手连通两洋。换句话说,就算英国人履约撤出莫斯基托斯海岸(事实上英国一直在故意拖延),它也不会去开挖运河。而美国挖通运河后,又要依约与英国共享同等权力。这对于美国来说显然不是笔划算的买卖。权衡再三,美国最终决定接手法国人干不下去的巴拿马运河。最起码在巴拿马和哥伦比亚,英国找不到莫斯基托斯海岸这样的抓手。
年,经过数年的内部协调与外部谈判。美国花费了万美元从法国公司手中购买了巴拿马运河项目,并与巴拿马地方当局签订条约,获取运河沿线的土地租借权。这种做法却触动了哥伦比亚人的敏感神经,使得条约未能在哥伦比亚国会通过。有鉴于此,美国转而支持一直存在的巴拿马分离主义者,以期在巴拿马独立后继续履约。
以美国当时的实力来说,想做到这点毫无难度。仅仅动用军舰封锁哥伦比亚海军前往巴拿马的航线,就足以阻止哥伦比亚用武力夺回巴拿马的企图。年11月3日,巴拿马共和国在美军的保护下正式独立。美国所获得的回报,则是在运河及运河沿岸地区建立美国管控的国中之国。年,在耗费了5亿美元并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超过十万黑人劳动力后,连通两洋的巴拿马运河终于通航。
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潮的到来,不管是苏伊士运河还是巴拿马运河,主权都被迫由英国和美国交还给所在国。年,美国与巴拿政府签订新的条约,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交还给巴拿马,同时成立有两国官员共同组成的“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运河的运营工作。相比之下,埃及在年收回的苏伊士运河主权就要彻底的多。
说到底,出现这种差异是实力使然。美国相对巴拿马的实力,比起英国相对埃及的实力优势要大得多。考虑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比较优势都将持续存在,任何国家想染指巴拿马运河的主导权,包括在周边国家开挖新的运河,都将遭遇巨大的阻力。
-END-
赠+
领取地缘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温骏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gjqh/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