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维尔京群岛 >> 国家象征 >> 正文 >> 正文

热议中国队第六奥数风波背后数学教育何

来源:维尔京群岛 时间:2021/10/2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m.39.net/pf/a_4684514.html

2月25日,第十一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闭幕,最终中国队团体总分位列第六,其中6名参赛队员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1人获得鼓励奖。一时间赛事结果引起了广泛热议。

#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并且将失利的原因归结到此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联系以及治理全民奥数热的政策(简称“禁奥令”)上,认为RMM赛的失利就是“禁奥令”恶果的反映之一,进而批判当前的教育政策。

这不禁牵引出一系列思考,这真的是一场像舆论所言的“全军覆没”的比赛?颁布“禁奥令”真的过大于功?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是否在下降,甚至走向落后?以及奥数培训的终极意义到底在哪?如何挖掘和培养真正的数学人才?

中美奥数水平,历来伯仲之间

就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而言,据统计:年至今,中国共获得19次总分第一,而美国极少获得第一。由此,前些年逐渐产生了一种大众印象“中国历来是数学强国,远比美国厉害。”但在年,美国队便在IMO上夺得冠军,随后又在年、年再获冠军,中国位列第二、第三。其间的年,则是韩国夺冠,中、美分列第二和第四。从年起,美国也三次夺得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总分第一名,这期间中国的最好成绩,是年的总分第三名。乍看之下,中美两国的数学竞赛成绩似乎从年开始逐步逆转,中国队在走“下坡路”,而美国队则迎头赶超。

但“其实,认为中国的奥数竞赛水平,在历史上远比美国厉害,不过是一种幻像。中、美奥数竞赛水平(不是指国家数学水平),长期只在伯仲之间。以IMO来说,美国虽然在年~年间从未夺冠,但历届竞赛大都保持在前三名;中国在年首次夺冠后,不断获得总分第一,但大多数时候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明显。比如,年,中国和美国都各有2名选手获得满分;年,中国队总分第一,作为第二名的美国队6名选手也全部拿到金牌,两国间只有微弱差距。”

#~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各国总分榜

结果合理,发挥正常

而就中国队历年RMM赛事结果来看,本次比赛并没有如舆论导向所说的那样“溃不成军”。对于比赛结果,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中国领队瞿振华也表示:“罗马尼亚大师杯赛邀请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成绩较好的国家参赛,是想要给高水平的学生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比赛。它的赛题有时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还要困难。我国选派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成绩较好的省份组队参赛,一方面是考虑到组队和签证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我们只是把罗马尼亚大师杯看作锻炼队伍的机会,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成绩。”

“总体来说,我们选手都发挥了自身的水平,虽然没有金牌有一些遗憾。有3名选手获得35分,与金牌线37分差之毫厘。主要问题是第三题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做出来,显示出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具有一些高等背景的组合问题时视野不够宽阔,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曾参与过RMM的选手也表示,近年来RMM赛事的题目偏向简单的趋势对中国队的得奖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次赛事也不例外。首先今年赛事中国队派出的选手实力不俗,然而题目简单,就容易出现大规模高分的现象。(往年从未有35分拿不到金牌的说法,对比今年中国队有3位35分的银牌获得者)其次中国队本次集体在图论上失利,一定程度上有训练没到位的因素,需要总结和吸取教训。

#历年RMM中国队个人获奖情况统计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发挥正常的比赛,赛事结果也在合理范围内。

做题目的奥数,做研究的数学

至于奥数,其本身并没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激发兴趣,给不满足传统课内数学知识的数学爱好者一个深入挖掘潜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问题在于此前的奥数在中国演变成了一种畸形教育。

“年,中国举办IMO并取得优异成绩,奥数热度骤增。许多学校开始将奥数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智力、能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催生出大批奥数培训班。此后,中国不断在IMO中斩获总分第一,奥数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随着媒体报道一再提升。奥数培训面向的人群,也从中学生迅速扩展到小学生——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摇身成为名校(初中)择生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当教育部陆续出台取消奥数比赛加分,治理奥数热现象的政策时,也不断有舆论认为这将对我国的数学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造成冲击,不利于我国成为数学强国。但值得一问的是奥数强国是否等同于数学强国?

诚然,能在IMO、RMM等重要的国际数学赛事中获得奖牌的选手,大都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获奖选手一定会成为数学家,在这些赛事上表现杰出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就是“数学强国”。

“这类比赛只是显示了在中学生中数学竞赛的普及程度和训练水平,而无法体现一个国家数学科技水平和顶尖数学人才情况,后者更多是由高等院校的水平和整体国力决定的。”

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表示“做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数学其实是做研究,而奥数却只是做题目。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问题,而奥数训练的不是这个。只知道去做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有些地方将学生聚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获了奖又怎么样,……(我)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对考试有能力,对思想没能力,最后连毕业都困难。”

又如,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是菲尔茨奖得主,也是IMO金牌的获得者之一。他对奥数训练和数学研究之间的区别有着深切的体会: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奥数本身不属于高等数学。其要旨在于,使用较为基础的数学理论,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一个在奥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如果有意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还须在大学、研究院进行更系统的学习。

治理疯狂奥数,教育多元化改革

因而,实际上国家治理全民奥数热的思路是正确的。“禁奥令”是禁止奥数与升学挂钩,而非禁止民间学习奥数。一方面,应淡化对国际奥数竞赛成绩的过分看重,让比赛回归本质,仅将它作为各国高中生展示自我数学解题水平的一个舞台;另一方面,应让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奥数,给数学特长生一个平台,让数学竞赛发挥本来的作用:普及与提高,激发兴趣。

“淡化奥赛竞赛获奖的升学功能是希望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没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导致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进一步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gjxz/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