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适逢二战胜利纪念日,由于美国社交软件“删除”苏联红军胜利旗图片的事件,引发了网络世界的小小风波,对立双方上至外交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的卷入了这场论战。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之后,两大阵营关于“谁打败了德国”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俄罗斯和一些东欧、中亚国家在每年的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的胜利,而美国、西欧和一些紧跟西方的中东欧国家—比如捷克、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等,则是在5月8日纪念二战的结束。不要小看这一天的差别,其背后代表的是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解读。苏联解体以来,即使俄罗斯日渐式微,但在舆论战线上仍毫不示弱,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上。事实上,这也并不是美俄双方在二战问题上第一次打嘴仗。
年3月9日,美国驻爱沙尼亚大使馆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谴责苏联空军在二战期间对塔林的空袭,“受害者众多,军事效率底下”,美国大使馆强调:“这次空袭行动并没有打垮爱沙尼亚人民的精神,只会增强摆脱外国占领的坚定决心。今天,爱沙尼亚是一个强大、和平而独立的国家,它怀念过去,却活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更有甚者,美国驻爱沙尼亚大使将苏联空军的空袭与“”恐怖袭击相提并论。
塔林民众纪念轰炸的活动
此言一出,俄罗斯朝野一时一片哗然,首先是俄罗斯外交部反唇相讥,声称年3月苏联红军正在普斯科夫和塔林方向浴血奋战,而“地毯式轰炸”在苏联空军并不存在,反倒是年8月的柯尼斯堡大轰炸和德累斯顿大轰炸造成了惨重的平民伤亡。随后,俄罗斯媒体也对美国方面的挑衅予以回击,连篇累牍的抨击二战中的华沙、鹿特丹、考文垂、德累斯顿空袭乃至广岛原子弹爆炸,言外之意,德国空军和盟国空军才是不分青红皂白、轰炸平民的始作俑者和刽子手。
回顾这次风波的起因,其实是美国驻爱沙尼亚大使参加爱沙尼亚在3月9日纪念“塔林大轰炸”的活动。年3月、4月、8月和9月,苏军曾经连续轰炸塔林、纳尔瓦、塔尔图等爱沙尼亚城市。按照爱沙尼亚方面的说法,其中尤以年3月9日-10日晚的轰炸规模最大。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波罗的海三国一直在致力于清算苏联时期的“暴行”,而年的塔林轰炸就是其中之一。爱沙尼亚官方认为,当天晚上苏联空军出动了架飞机,空投了约枚高爆炸弹和1枚燃烧弹,这次空袭造成的损失各种说法都有,一般认为空袭造成死亡人数—人不等,有统计表明死者中有50名德国军人和名苏军战俘。另外空袭造成2万塔林市民流离失所,座建筑物被摧毁,还有座遭到破坏,约占该市建筑物总量的30%。还有说法认为空袭摧毁了爱沙尼亚大剧院、尼古拉斯教堂、中世纪文献城市档案馆和塔林犹太教堂等非军用目标。爱沙尼亚方面还指出,这次空袭之前苏联特工就破坏了塔林的供水设施,以阻碍消防。
总而言之,在爱沙尼亚官方口中,苏联空军的这次空袭行动,是针对一个不设防的、没有军事目标的和平城市,造成了大量民用建筑物损毁和平民的伤亡,其目的是“惩罚协助德国作战的爱沙尼亚人”。这一说法提出之后流传甚广,在塔林的轰炸遗址上,有爱沙尼亚文、俄文和英文的说明标牌,内容是年3月苏联空军对塔林进行大规模轰炸,造成大量房屋被毁,大批民众伤亡。如果我们用英文或中文搜索“塔林”“轰炸”“”等关键词,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在重复着苏联空军粗暴轰炸塔林平民的说法。中文世界中,提到塔林旅游的内容,也会提到塔林老城在二战期间被苏军轰炸。
然而历史总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首先,按照当今很多人对波罗的海三国在二战时期的理解,“惩罚爱沙尼亚人”的说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如果我们对二战中爱沙尼亚人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很难站得住脚。毋庸置疑,苏联在二战前后对一些所谓“不忠”的少数民族,诸如德意志族、鞑靼族、芬兰族、希腊族进行了强制迁移,在波罗的海三国也进行了镇压和流放。在德国占领期间,党卫军、伪警察部队和协助屠杀犹太人的伪地方武装不乏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主义分子,爱沙尼亚党卫军在年扩充为一个师。但在另一面,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组建了规模不小的民族部队,波罗的海国家的民族部队包括拉脱维亚第军和立陶宛第16师,也有“红色爱沙尼亚人”的身影—年,苏联红军爱沙尼亚第7师、第师相继成立,并合并成为爱沙尼亚第8军。几年前的爱沙尼亚电影《》反映了在年的纳尔瓦和萨雷马岛等地,爱沙尼亚党卫军和爱沙尼亚红军之间交战的历史,不过这部影片反映的仅仅是一个片段。爱沙尼亚第8军在组建之后首次参战就是在有“北方的斯大林格勒”的大卢基战场,在这座石头城下,爱沙尼亚人的鲜血与苏联红军其他民族士兵的鲜血一起流淌,直到今日,大卢基仍然有褒扬爱沙尼亚第8军牺牲将士的纪念碑。而在年,爱沙尼亚第8军也在纳尔瓦方向,当年9月渡过楚德湖,尔后在当地民众的鲜花和面包的簇拥之下第一个进入塔林。卫国战争期间曾在远程轰炸航空兵第团作为军医服役的阿尔卡季·格拉纳特(АркадийГранат)回忆,在年,曾经一度有命令,不得空袭塔林、里加、维尔纽斯。
受到民众欢迎的红军爱沙尼亚第8军
其次,塔林是否是个毫无军事目标又不设防的城市呢?这又和年初的战局有关。当年1月13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发动进攻,在48天内推进了-公里,不仅彻底解除了列宁格勒的包围,更在2月初渡过纳尔瓦河,兵锋直抵纳尔瓦城下。双方围绕纳尔瓦防线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兵力捉襟见肘的德军顾此失彼,而后勤线几乎达到顶点的苏军也无力继续突破,双方遂在纳尔瓦附近形成胶着。因此在这个时候,作为波罗的海沿岸主要交通枢纽的塔林,就成了苏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lyjd/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