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开始批准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从此,海外上市,就成为了企业“跃升”,以及“造富”的重要途径。看看神州大地,又有多少富豪是来自于“上市”,或者“海外上市”?
为什么“上市”,就能带来公司的“价值重估(相对于未上市时人们对其的心里预期,大部分企业在上市时的估值都得到提起)”,进而被投资者的资金所确认?又为什么上市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
今天讲到“海外上市”。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程。
海外上市第一浪: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年-年)
年,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企业“华晨金杯”,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十六美金,到十一月底升到三十三美金。华晨金杯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到年主要是国有制造业企业海外上市,包括中策橡胶、上海摩托、青岛啤酒等;而年到年,则更多是国有的基础设施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了华能电力、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堂发电、北京控股等等。海外的市场,包括了美国纽约交易所、香港H股等等。
这一时期的股票的表现,几乎无一例外的在上市之初就收到了“热捧”,有很高倍率的“认购率”,并且一开始股价“高升”。但是,随着企业信息的逐渐披露,因为业绩逐渐与国外企业比较,不佳的就开始“落潮”。当然,影响这一时期股票表现的,还有两次危机,第一次是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后一次是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境外的资金市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估价、投资,以及“降温”的过程。首先,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并不仅仅是“企业”,而且还是“中国概念”。(1)年以后,国外资本市场首先接触的是“国有企业”,最开始代表“中国”的是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很容易“确认”的行业,因为在国外具有可比性。但,境外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的发展有很高的期许,因此高估和认购的倍率都很高。这是基于“热情”和“预期”的“财富创造”。(2)但随着热情期的过去,就开始来看待企业的“真实面目”,当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业绩差强人意时,自然就会股价下滑。
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国有企业,也经历了海外投资者“相似”,但有“微妙不同”的心里过程,那就是“对中国经济的理解”,这种理解与当时中国的“国有”、“大的开发建设”、“政府的作用”等国外投资者的微妙心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有企业投资深化”。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对于国外的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依然很神秘,也很神奇,充满了“愿望”。因此,要在心理上“落潮”,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回到实际的企业“业绩”数据,还有一种,就是找“类似经济体”的情况,比如墨西哥危机,或者东南亚金融危机,成为了宏观上“中国概念”退潮的“阀门”。因此,我把第一个阶段划分到了年。
海外上市第二浪:新经济+民营企业的热潮(年到年)
年-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使世界投资者开始认真看待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也不是仅仅依靠“中国概念”,或者“国有概念”等来获得主要的业绩支撑了。
事实上,对于全球的资本市场,早在年之前,就找到了“新热点”,那就是美国的“新经济”。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宣告: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所说:“新经济是指由技术、商业实践和经济政策的相互良性互动,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绩效。可以说是标志着,美国金融投资界,开始全面进入“新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第一个可以“搭乘”的列车,自然就是“新经济”,也就是“中国概念+新经济概念”。在这个思路下,大量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与新经济(主要为计算机互联网、生物与生命科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三个领域)相关的“中国企业”,都受到了“热捧”。年7月14日,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就由二十美元蹿升到六十七点二美金,十六日又飙升到一百零一点三美金。这已经完全与“中华网”的“经营业绩”无关了,有的只是对“中国互联网”,这个“信号”的“信心”的持续强化。中国电信、新浪网、世纪永联、携程等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可以说,每一家企业都包含着境外投资者对于“新经济+中国概念+某一个领域”的强烈的热望。这种热望的高峰点,就是年年底,“无锡尚德”太阳能在美国纽约证交所的上市,使得一个名为“正荣”的人,成为了年的中国首富。
这时候,世界对于“中国概念”的理解,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产生了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民营经济”,这也为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用各种办法在国外上市:
一种是“买壳上市”,比如山东宏智、天狮国际、蓝带啤酒等等;一种是“绕道上市”,也就是通过在海外注册控股公司(很多是在维尔京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然后利用这家海外公司,来“收购”国内的企业,使得这家“控股公司”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母公司”。这样的话,该“母公司”在海外上市,就不需要证监会的批准了,也受年以来的相关规定的限制。这种方式的始作俑者,是裕兴电脑。
这一时期,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的热潮,渐趋理性,但仍然在“中国概念+新经济概念”充满了热忱;民营企业也在海外上市上找到了“突围之道”。
美国“新经济”退潮,在年就有了”警讯“,当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新经济“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大规模泡沫“,投资在21世纪的头几年仍在急剧扩张。到了年之后,美国的金融界,对于”新经济“的产业,开始了极度的不信任。比如,美国微软公司的股价,从年年底的顶峰跌落,在年年底成为一个低谷,然后就一直震荡徘徊,知道年春天,再迎来了更深的一个谷底(金融危机)。当然这也连累了中国的“新经济产业”。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无锡尚德”在年陷入“破产”的局面。
在年后,一方面“中国新经济”概念仍在发酵,这是由于在“美国新经济”上,沉淀了太多资金,需要找“临近”的心理出口。
大量被泡沫堆积的资金,更需要在“美国经济”中找到出口,一个就是制造业等美国的传统产业,这也带动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境外上市,尤其是民营企业;当然,另一个出口就是美国的“房地产业”,随着一轮一轮的“金融深化”,终于在年,将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做成了“次贷危机”。之后,就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
海外上市第三浪:互联网经济领衔的中国新经济(年以来)
实际上,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GDP)在年,就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二的增长率,之后几年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一点六以上。这个增长率水平,在美国的话,比如有一个较高的金融投资市场在支撑,由于美国金融的世界性,也表明了全球资本市场,也在逐渐的“回暖”。
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更加“实在”,因为21世纪初年,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中,美国负责了金融、研发等“虚”的部分,而中国负责了“加工制造”这些最“实”的部分。当跨国公司“下滑”的时候,美国下滑的更多是“金融”,而中国下滑的就是“制造业”和“就业”。当美国说要“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第一”的时候,那么,会把什么留个中国呢?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显然,是把“互联网”概念给了中国,也好像把“金融”的概念留给了中国。这并不是美国愿意的,而是不得不给的。我们来看看年全球前十大的互联网公司,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而在“金融”企业里,中国的几家国有银行,长期占据世界最大企业的榜首。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企业,大多在大陆或者香港上市,而领头的”互联网企业“,则大多数在美国上市。
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能量迅速提升。以年的美国股市为例,一共IPO(首次公开发行)了家企业,其中12家来自中国,占了总融资的融资总额占比却超过了30%(总融资亿美元,而中国企业为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一家,就融资了亿美元,当然早就了当年的首富马云。而在14家中国企业中,包括了11家互联网企业,其中三家是电商企业,分别为阿里、京东和聚美。
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会被国际资本市场所热捧?这显然不是因为”业绩“: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是无法支撑起股价的。虽然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我可以以我自己的方式来做一个回答:那就是互联网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组织方式,国际资本市场已经认可了这一点,因此具有最大的诚意来面对这种预期:投入资金。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大陆的顶尖富豪,从资本市场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被美国(或海外)资本市场造就的,比如马云、马化腾、丁磊、陈天桥、李彦宏这些;一类是被大陆股市造就的,比如王健林、许家印、何享健;还有就是还没上市,但是获得了很高的预期,比如雷军。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海外造就的富豪,大多数在互联网行业,国内造就的顶尖富豪,大多数在房地产行业,也有一些在制造业。这代表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概念”的不同理解:到底是房地产(看得见房子,看得见房价涨)具有更高的价值;还是互联网对于经济的整合(阿里巴巴对商业的整合和替代;网易对于媒体的整合和替代等)有价值?从宏观来看,不同的投资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了吧。从海外的部分来看,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投资者理解中国未来模式的关键了,也把自己的资金压在了“中国这样的发展模式”上了。
海外上市为什么能创造富豪?创造企业财富?捆绑理论(Coffee,,和Stulz,)认为海外上市,矫正了公司控制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公司的估值更趋于真实价值,这用来解释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在外上市的股价“退潮”,或许可以。金融市场分割理论(FoersterandKarolyi,),认为金融市场的分割,无法形成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年)预示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无关性。但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在国内不受待见(年的时候)的互联网企业,却在国外获得了大规模融资。熟悉偏好假设(Sarkissian和Schill,)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年左右,中国概念+新经济概念,任然在美国获得热捧。我们更应该重视的“预期”的“信息环境”和企业价值的关系( Lang、lins和Miller。),也就是“投资者愿意去相信怎样的未来,并且企业又用怎样的事实,在强化这个虽然还没到来,但是可以坚信的未来”。
从首富来看,显然,海外资本市场与中国资本市场,在-年,给出了不同的不同的“坚信”。那么,处在中国经济中的您,相信哪一种未来呢?互联网还是房地产?也许,您也相信互联网,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让您不相信的是:您的资金无法撑到未来,因此选择了房地产,以及茅台酒,是这样吗?
您多支持,才有坚持的动力哦~
三丰-浙理正荣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rkzz/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