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在《围城》的开篇说道,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我姑且冲动一回,妄作记录吧。
去年,经历办护照、交材料、面试,后来和陈求解、传哥一起办签证、等待邮件一波多折的申请之路,终于尘埃落定,收到维大的positivefeedback。此刻,交换早已结束,秋招也落下帷幕,算是圆满结束后的重新出发吧。
在立陶宛认识了三位辽大来交换的妹妹,三位在立陶宛留学的中国学生,而我们贵大去维大交换的也正好三人。大家彼此处于人生不同阶段,却在某一个时间点相遇,想起来真是有趣的事情。
年走到了末尾,过去这一年好像特别难。学习、工作、婚姻、家庭,每一步都是一个坎,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不断打怪升级。陈老师的工作差不多签好了,珍珍说她考完了,终于快乐了。梓嫄和她都提前交卷出来,还在外面唠嗑,这的确很像两人的风格。高琪妹妹的工作找得也算顺利,田然还在纠结工作还是读研……
在立陶宛交换的这小半年,算是实现了我一个小小的梦想。我永远记得大三的某个下午,我和室友说也想出国交换。但那时的我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麻木地被生活推着向前走,工作还是读研,一切都是未知数。最终被生活狠狠一击,才不得不直面未来。后来的故事并没有一路开挂,真实的人生里,每一项成就背后都是与之匹配的付出,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考试前两天,我给小刘发消息:想起我考研那年的歌单循环最多的也没有什么励志歌曲,那时还没有遇见你姐夫,但是我笃定总有一个人在未来等我,我要做的就是穿过眼前的黑暗。
这个开篇属实太长了
初见
/01/28
初见立陶宛,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它可爱。因为纬度远远高过贵州,我们刚来时仍是大雪覆盖的寒冬,出门必须裹紧羽绒服,冷气才不会钻进身体。这种天气一直持续到三月,山坡和房子上的雪才开始消融。好在室内都有暖气,进屋就很暖和了,三个辽大的妹妹也许比较适合这种天气。
维尔纽斯作为立陶宛的首都,并没有带给我想象中欧洲城市的典雅感觉,刚去时看到当地人冷淡而疏离。开学典礼上校长解释,不要试图对一个立陶宛人主动微笑,这会显得你很奇怪。不知道和气候是否有关,他们习惯了用冷漠来对抗常年的严寒。立陶宛很小,人烟稀少,所以在维尔纽斯,行人穿过任何一条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司机都会停下来等行人通过后再加速,这给了我莫大的尊重,每次我都会向司机点头表示感谢,他们亦点头回复。
刚开始我和珍珍被安排在Didlaukio59,和另一位法国交换生Anna同住一个三 ,Anna在法语里应该是很常见的名字,Anna是典型的法国人长相,金发碧眼高鼻梁。我们向她介绍中国的传统歌曲如《茉莉花》,她亦推荐法国的小众民谣给我们听。我还鼓励她尝试我在国内买的茶油剁辣椒。住了两周后我们申请换到Sauletekis37,离我上课的地方近,大家在一块也方便。
Maxima入口和收银处卖花,有小花盆装的风信子,价格便宜,一欧不到,花骨朵很饱满,买回几天后就开花了,香气袭人,睡觉时摆在床头,一整晚的梦都是甜的。买过几支郁金香,在珍珍的坚持下,我买了花瓶来搭配它们,郁金香没有香气,纯粹为满足视觉享受。后来有次和陈老师出去,看见路边种了一堆多肉,我“偷”了几颗,把装番茄酱和香薰蜡烛的瓶子洗干净,换上在宿舍楼下挖的土,经常浇水,长得很好。
定向周(OrientationWeek)
地标性建筑
定向周帮助交换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我也借此了解到了立陶宛的历史,它经历的光荣和苦难,从带领我们熟悉城市的导游身上,我看到了立陶宛人与生俱来的光荣和骄傲,虽然是个小国家,但是每个立陶宛人都对民族有着深深的依恋。虽然我和其他人介绍时,会说它和俄罗斯相隔很近,但是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曾经被俄罗斯侵略和占领过,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民众对俄罗斯人并不友好。
我初次看到电脑壁纸的实景时,心中有些小小的激动,感觉突然有一天就走进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
学习
按照学习协议,我选了三门课,金融市场与投资(FinancialMarketsandInvestment),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Business)和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这三门课的最终成绩均为8分。
《金融市场与投资》总计学时,其中授课的48学时,包括32小时的讲座(lectures),主要是讲解知识点和16小时的研讨会(seminars)主要用来讲解习题,其余82学时为自学,包括每周的作业、小测、PPT和课前预习。授课老师LaimaUrb?ien?是个oldlady,课上课下雷厉风行,和《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面的主编一样追求完美、心细如针、尖酸刻薄、敏锐善变。她很严厉,每节课必须签到,不能把手机放在桌上。每人桌前放一个自制简易“名牌”,写着自己的名字,方便她随时点名。一节lecture时长1.5小时,期间她会不断抛出问题,点人回答,出勤率不高时,一堂课下来每人能被她点到三次。她对自己一样严格,永远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她把课堂当做自己的战场,严阵以待,决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差错。有一次她课上要用的资料忘记带了,她说如果下节课还没带,让我们直接把她赶出去。
她有几个观点我很赞同。1.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能用最简单的话解释,那你就是根本没学懂。也许这也是西方教材往往为何从最简单的例子讲起的原因;2.所谓简答题是让你回答问题,而不是把你知道的全写上去。比如回答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的差异,不需要列出初级/次级市场的定义,也不需要写初级/次级市场的特征,直接回答差异就好;3.预习是必须的,本学期的教学PPT 天就上传到Moodle了,她说PPT是上课用来整理思路的框架,不是用来念information,课前就应该熟知那些内容。想要完整掌握这门课,还需要额外阅读她列出的参考书目。
堂课我有想过退课,她说话有点口音,上课跳跃性很大,我本科的金融学得并不好,我怕难以通过。后来觉得“既来之则安之”,也想挑战下自己,就没有退掉。平时的小测、家庭作业和投资组合设计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次小测和第二次小测的成绩不好,我担心期末会挂掉,认真复习了很久,终于期末考试和投资组合作业都拿到了8分。离开立陶宛前,我给她发邮件道别,感谢她这一学期的授课,除了金融方面的知识,我从她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她说很高兴能够收到我的反馈,她发现这门课对我并不容易,但是最终我通过了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祝我一切顺利。
《国际商务》的授课老师不在立陶宛,全程视频授课,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简单通过,每周都有作业(assignments),问题和视频内容紧密相关,完成这份作业我每周大概需要花一个小时,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个人的理解整理成答案。教学计划还有一个国际项目——X-cultureProject,占期末总成绩的25%。我和其余四名来自美国、挪威和泰国的学生在两个月内为一家国际公司(X-culturekids)撰写商业计划书,团队没有固定的领导,刚开始两周分配任务耗时太久,于是我提议每周任务分为四部分,每人一部分,余下一人充当协调员,负责帮助有需要的成员及汇总各部分任务并上传,五人轮流充当协调员,这样一来,团队效率大大提高。每周成员对本周团队的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我刚开始参与性不高,互评分也不高,后来我有意识地参与到团队讨论中去,互评分自然就提高了。这门课一共包括三次小测,每次考试占20%,作业分占15%,X-cultureProject占25%。最终我的作业和X-cultureproject都是满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与我在本科期间学的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相差不大,所以理解起来较为简单。这门课由四次小测验,案例研究报告,研讨会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的小测,案例研究报告和研讨会分别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研讨会上当地学生提到的比较多的全球化案例是中美 ,可以看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我和一名全日制学生分在一起做Presentation,我们选择的主题是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差异,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因为马太效应的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了大部分先进的技术,结果就是两者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什么能够阻止差距增大呢?索罗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路径是稳定的;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增强资本形成,提高人力资本可以缩小富国和贫国的差距。因此我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优势的建议是:1.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提升人力资本;2.企业应该努力创新,提高生产者剩余,形成主导产业;3.政府应该培养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稳定的投资环境,减少行业保护;4.整个国家应该积累资本,尽可能使要素结构与发达国家相似。我还解释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田忌赛马”即扬长避短,借以说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问题。个人认为,还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来缩小差距,但教育投资的收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当代的投资可能需要两三代才能看见效果。有一名同学提问,那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没有多余的资金,还怎么发展教育?我说这就看决策者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中做出平衡了。
通过对希腊危机的案例研究,我了解欧债危机的根源。整个欧盟(起码欧元区19国)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通俗地讲,欧盟只管印刷钞票,却不能干预国家如何花钱。这次希腊危机的问题在于希腊在加入欧盟之初,就没有达到欧盟关于政府赤字和负债率的标准,为了成功入欧只能在账面上做手脚;另一个原因,政治选举中,候选人承诺了选民太多的福利以吸引选票,而希腊国库不足以兑现这些承诺,只能向欧盟的富裕国家大量借款,债台年年高筑,最终无力偿还。希腊这次主权债务危机给中国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必须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第三合理控制财政支出。
课堂笔记,参与X-culture项目证明,案例研究和投资组合设计
通过在维大一学期的交换,我看到了中西方本科教育的一些差异。硬件方面,国外的教学设施体系相当成熟,配套设施如休息室娱乐室也十分完善;软件方面,课程信息基本会随时在教学系统里更新,学生只需要及时登录系统就能获知,老师授课的内容也与实事贴合紧密,还有很多的小组作业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以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想要做到如此庞大健全的教学体系还有一定难度,而且有些科目的教学设计太过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
生活
自己做饭并不难,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买到的调料屈指可数,蔬菜种类也实在有限,立陶宛人 吃的蔬菜是土豆,但他们竟然只会拿来做土豆泥,薯条再勉强算一个吧,殊不知在中国还可以可以炒土豆丝、土豆片,炸土豆块,土豆汤,晒干做成洋芋片,陈老师说她就可以做一桌土豆宴。号称国菜的甜菜根汤,让我看着就望而却步。作为无辣不欢的贵州人,偏偏来时还没带油辣椒,这是多么大的失误!我整整后悔了半年。在FlyingTiger店里看见有卖干辣椒面,2欧50g忍痛买回来照着小红书的教程自制油辣椒,买了香叶八角跟着教程自制泡菜,用仅有的香料卤鸡腿,后来买了咖喱来做咖喱土豆,鸡肉太贵就放猪肉进去。去超市买面粉琢磨着烙饼,这后来成了我的拿手绝活,还可以颠锅,看小刘不开心了我说烙饼给她吃,准开心,回来后陈老师说还想念我在立陶宛烙的饼。
平时的娱乐主要是逛商场,小iki和Maxima是我们经常去的两个超市,iki在立陶宛语里面是“到、去”的意思,立陶宛语的谢谢你“A?iū”像打喷嚏时发出的“阿秋”,很可爱,立陶宛语“你好”叫做LABAS,这是至今还记得的仅有的三句立陶宛语。欧洲的新鲜蔬菜种类少,水果比较贵,但是某些特定的蔬菜比如土豆和大白菜就很便宜,猪肉和牛肉价格差不多便宜,但是鸡肉比较贵,常见的计价方式是论个不论斤卖,比如石榴、芒果和生菜。小iki的烤鸡腿很好吃,我们经常去超市买各种小蛋糕和面包,蒜味面包很香,至今还很难忘。
次见田然,她带我们去逛宜家,告诉我们买一张学生票一小时内换乘公交无需再买票。带我们去吃韩式汤面,小份就要6/7欧。带我们打卡网红店,分享在立陶宛的很多生活小技巧。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谢她,在异乡认识的 个中国人,帮我消除了很多顾虑和担忧。后来去过iki楼上的Pasta吃过一两次意面,基本上都是在寝室自己做饭。
国外持有会员卡很多地方都可以打折,HM每月27号持学生证可以打折,所以基本上想买的衣服都攒到那天,我的衣服也基本上都是在HM买的。陈老师办了国际学生证,去吃立陶宛版的“华莱士”可以打折,她还办了屈臣氏的会员卡,买东西也可以打折。我搭便车,蹭她的会员卡也可以享受优惠。
交通
维尔纽斯没有地铁,只有公交,路边的小杂货铺和大大小小的超市都有售卖的公交卡。初次使用需要单独买卡,也可以直接充值到学生卡里面,持学生卡每个月仅需5.8欧,还是很便宜的,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乘坐公交车,没有验票员,上车也无需刷卡,但是会有警察不定时查票,如果查到没有带公交卡或是过期了,就要被记录在案并且罚款8欧,第二次被罚需缴纳16欧,以此类推,所以一定要记得在到期前充值并且激活,如果没有激活就算充值了也没有用。
去其他城市比如考纳斯的话有火车,很方便。我们去希奥利艾就是乘坐的火车。可以看到,车很好,但是站很破。
国外过年
来到立陶宛后的一周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和其他一起来交换的中国学生过年。为了制造年味,我们买来面粉擀皮包饺子,煮火锅。那时还没有搬过来,早上还有学院的介绍会,我背着一堆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先去听介绍会,结束后赶紧和陈老师汇合开始准备。不会和面就接受远程教学指导,轰轰烈烈筹备一下午,终于有点年夜饭的雏形。
年夜饭
→
特拉凯(Traku)之旅
来之前有两个心愿,一是打卡特拉凯,二是去北极看极光, 个心愿比较容易实现。特拉凯城堡位于加尔瓦湖心岛上,是古代众多城堡中仅存的一个,是立陶宛最 的风景点。城堡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远观非常美丽,城堡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
这城堡原建于十四世纪末,在长年战争影响下,剩下一片颓垣败瓦,70年代政府决心重建,至今城堡已大致回复原样。现该城堡为历史博物馆,展出工艺美术作品,城堡客厅可举行音乐会。这里也有些纪念品商店,出售纪念品和邮票等。城堡内的纪念品卖的比城堡周边的便宜,我挑了两个钥匙扣。
我们去的时候湖面结冰冻住了,可以直接在冰面上玩耍。但是等天气热了再来特拉凯划船的想法却一直被搁置,直到走前也未实现。
夜晚的特拉凯
古堡登顶
古堡格迪米納斯塔(Gediminas’Tower)。格迪米納斯塔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它是维尔纽斯上城堡 仅存的一部分。这里的 个防御工事是由木头建成的,是一个有着独特构造的建筑。格迪米納斯塔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它是维尔纽斯上城堡 仅存的一部分。这里的 个防御工事是由木头建成的,它是由立陶宛大公国的公爵格迪米納斯(Gediminas)下令建造的,这也正是此塔名字的由来。随后的砖制城堡完工于年,当时是在中世纪立陶宛 的统治者之一维陶塔斯(Vytautas)的命令下而建造。
格迪米納斯塔是维尔纽斯市、乃至立陶宛整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历史符号,它出现在立陶宛的货币上,还出现在许多立陶宛的爱国诗和民歌中。在年3月11日以立陶宛独立声明的宣布而结束的独立运动期间,立陶宛国旗在年10月7日再次悬挂在塔楼顶部。重建的立陶宛皇宫在年完工,它位于格迪米納斯塔所矗立的山脚下。
格迪米納斯老城堡的一些残余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游客可以通过登山或乘坐缆车到达格迪米納斯塔所在的山顶,格迪米納斯塔内部展示了一些其所在区域以及周边的考古遗迹。此外,站在这里,还可以俯瞰维尔纽斯老城 的风光。
登顶那天难等有个好天气,天气暖和就可以出去玩啦~
SweetMemories
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立陶宛语:Kry?i?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 批十字架是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念珠。年十字架的数量约有,个,年已超过,个!
去那天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选择乘火车去,但是我看错地图导致在离目的地的地方提前下错车了,无奈又买了一张票,下火车以后还需乘公交车。
下错站的小车站
每到一个地方问路都是大工程,车站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地用A4纸给我们画了简易的地图,下公交以后走了将近半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
返程照例去超市买了小鸡腿,吃完发现两人都没带纸,满手的油这可如何是好,无奈之下,我说“干脆抹匀吧”,对面老太太目睹了这一切,在我即将结束搓手时,默默从包里翻出来一张餐巾纸递给我,这当真是脸都丢到国外了。
日常约饭
搬到S来前,韩国女生李根英(音译)邀请我们去她宿舍做客,她煮的韩式拉面特别好吃,后来为了回礼,我们亦邀请她来我们宿舍做客,她教我们玩韩国的一些饭桌游戏,比如单词接龙,strawberry,捉鬼等,我们教她一些中国的小游戏。
高琪妹妹的韩国室友也邀请我们去做客,我和陈老师合作一盘炸土豆,出人意料地很受欢迎。
陈老师隔壁住着两个中国留学生,商院的上大二,经院的上大一,他们有十分齐全的做饭工具、烤肉锅,和花椒、香叶、烧烤汁等调料,吃腻了中式意面,约着他俩做火锅或者烤肉,他们开玩笑说他们出场地让我们出技术,正好凑一桌,烤肉烤着,慢慢悠悠吃一下午,从中饭吃到晚饭。
有了 次的经验,后面再自己包饺子就容易得多啦~自己和面、擀皮、和馅啥的一气呵成。
打牌
除了出去旅游,日常娱乐活动较少,珍珍和梓嫄他们刚开始热衷于参加各种Party,后来觉着没劲了,打牌就被提上日程。每天下午四点,珍珍和梓嫄准时在群里约牌,通常都是三缺一。珍珍教会我们“蹲麻子”和“打娘娘”,“蹲麻子”不限人数,谁先凑满同种花色40分就可以说“我立啦”,若觉得分数大过他,可以“打他”,若分数小于40但大于30的,可以跟。连30分都没有凑满了,下一轮就要蹲着,直到不输为止。“打娘娘”要复杂一些,两两一组,每局从3开始打,该局3 ,下局4 ,2是任意牌,除了本轮 外,可以和任意一个数字凑成对子,手里牌先出完就获胜,赢的方进一,下轮开始前,输家需向赢家进贡摸到的 的牌,赢家则换最差的给输家,但是如果输家中任一人同时摸到大小王,则可以暴动,赢家反进贡。这个游戏难的地方在于,你需要牢记本轮 的数字,稍不注意你就“娘”了。
珍珍生日
很早之前听小刘念叨,她要过生日啦。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我看见英文版《小王子》的 眼,觉得就是它了,小刘 会喜欢。提前一天大家在群里报菜名,一人一个菜,凑成一桌。借田然的电饭锅焖米饭,谈恋爱的女人做糖醋排骨的间隙还不忘和小张视频;梓嫄的招牌菜西红柿炒蛋,那速度可是没的说;陈老师 次做了水煮肉片,我嫌肉太少了,全是菜;高琪妹妹做的可乐鸡腿意外地好吃,被我们一顿夸赞;我的绝活儿——土豆丝卷饼又上桌了,一共烙12张饼,安排的一人两张饼竟然都没有吃完。
丢钱
因为没有办VISA和万事达信用卡,我在国外用现金比较多,出国之前去中国银行换了5张面额一百欧的欧元,欧面值真的很大,毕竟换算过来欧相当于人民币七八百了,欧洲日常交易都会精确到分。我一直没有用钱包的习惯,零钱和卡都放在一个小袋子里面。第二次和珍珍去逛宜家,拿欧买了香薰蜡烛和一些小东西,坐车回到寝室才发现钱袋子不见了,仔细回忆了这一路,实在想不起是在什么地方丢了。不甘心,第二天陈求解陪我返回宜家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没有人没有捡到这样的钱包,调监控发现我离开柜台时把它带走了,那就只能是被偷了。那里面除了刚找回的80多欧,还有师兄给我的小iki和Maxima的会员卡,公交卡,所幸那时学生卡和Swedbank的银行卡还没有办下来。钱是找不回来了,会员卡、公交卡只能补办,懊悔也没用了,还是接受生活给我上的这一课,但后面还有更大的教训,留在下篇推送再说了。
SwedBank的银行卡,小iki、Maxima的会员卡,学生卡,右上是ESN卡。回国前还剩一些欧元没有花完就带回来了
回国前的准备
次意识到在维尔纽斯的日子所剩无几,是和陈老师从法国旅游回来,接踵而至的考试后,回国的日子近在眼前。
本打算离开前把维尔纽斯的每一个地方都走遍,结果走前太匆忙,忙着买礼物,打包行李,和朋友道别,还是留下了遗憾,没有参加立陶宛的国庆活动,没有逛过每周五OldTown的集市,Humana倒是去过几次,还有周日早上在Ozas前面的跳蚤市场,可以淘到好多小东西。Outlet有好多运动品牌可以买,遇上打折的时候,比国内便宜很多。
告别
宿舍每层楼有两个PublicKitchen,清洁阿姨每个工作日早上做清洁,周一和周三早上有课,做早餐我经常会遇见她,戴着耳机,我和她点头微笑,说一句LABAS,她也微笑回复。离开前我从国内带来的特产中挑了一盒玫瑰糖当做礼物送给她,她那时已经到4楼工作了,接到我的礼物的时候她很意外,她听不懂英语,我不会说立陶宛语,两个人就那样比划着,借用天泽学弟的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场景,语言是不需要被听懂的,我知道清洁阿姨的感动,因为看到了她眼里的泪花,也许她的工作也需要被认可和肯定吧。
走前两天,我去Panorama和Roman道别,他很忙,他是今年夏天刚毕业的IT研究生,忙着应付毕业和工作的诸多事宜,但我们还是从下午五点聊到晚上十点。他说起初次见面对我的印象,那时的我很害羞,不敢开口说英语,但是半年之后,我勇敢开口,和他人畅所欲言。
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俄罗斯的关系,中国的就业、城乡差距和男女平等的问题,中美 以及近期美国对华为采取的行动等等。沟通才能打破隔阂,外媒对中国有误解,导致国外民众认识到的中国也不真实,所以我们这些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消除这些误解。
无疑,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前进过程中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也许是因为我解释中国不能使用facebook和YouTube的原因;也许是听到在男女平等的问题上我无法要求其他人摒弃偏见,但会端正自己的态度;也许是因为我谈到中国人会友好对待每一个外国友人,铭记历史但人民是无辜的;也许是得知我既不是来自中国的中心城市也不是出自一个富裕的家庭,总之那天 ,他对我的评价变成了“Awell-educatedfemalefromChina”。
即便如此,我知道中国在国际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道远,和共和国一起出发。分别前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近十分钟的演讲,鼓励我今后也要勇敢地尝试(Try)。他说我考上研究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来到这里,开启一段异国之旅。但是我有梦想,而且 我成功了。今后当你不知道结果的时候,那就勇敢去做,去尝试。
回国的飞机在周五,想到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小半年的地方,竟生出很多不舍,也许以后很难有机会再回到这个地方了,有些人将永远留在记忆中。
离开那天早上,天泽学弟和Sunny送我们到楼下打车,珍珍从五楼的窗户和我们挥手说再见。
从申请到刚开始去立陶宛时,很多地方一脸茫然,幸好师兄给了我很多帮助,材料如何准备,面试会问哪些问题,签证申请有哪些环节,甚至去立陶宛以后遇到选课、奖学金、银行卡、公交卡等很多问题还在线请教他。我们回来时正好赶上秋季学期入学的学妹向我们讨教经验,我和陈求解把在立陶宛的见闻说得不亦乐乎,踩过的哪些坑,得出的血泪教训也倾囊相授。
这篇文章动笔时,我们正结束希腊的游玩,在雅典机场候机,同行的两人睡着了,我发完朋友圈,无事可做遂提笔,到正式写完年已接近尾声,再过两月,秋季入学的几个学妹也该回国了,相信她们亦有属于自己的记忆。
写到这我想起其实还有好多事情,比如分不清皇马和巴萨的我在厨房听西班牙小哥聊足球,他说超喜欢武磊;去超市回来腾不开手,乌克兰哥绅士地帮我拉门,还主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厨房Party;考试考到一半却被赶出教室,我在路边委屈得大哭,当地学生特意安慰我,鼓励我向老师说清情况;住在对面寝室的“味儿哥”经常找我们寝室借指甲刀、扫帚等各种东西,甚至找我借烟;还有我刚买回来放在公共冰箱第二天就会“莫名不见”的葡萄或是酸奶……就让那些快乐与伤痛永远留在那个波罗的海的小国度吧,因为夏天终将会过去。
翻相册发现很多美好的回忆,早起去上课在路边发现的小蜗牛
封面图是从田然朋友圈“偷”来的不能更好看的照片,大白塔是维尔纽斯的标志性建筑物~
今年的事再晚也不能拖到明年,况且再不写下来我怕很多事情我就会遗忘。下一篇我会单独写有关欧洲各国的游记,先上音频预告~
我来来回回录了不下20遍,从中挑了稍微还能听的一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rkzz/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