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胃病,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赵某,男,37岁,
主诉:胃病5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既往有胃病史,近期因和工友发生争吵后,胃上脘偏右胀痛,气冲两胁及后背,喛气则缓和,吃饭后易呕吐,大便偏干。自已在药房买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到我处中医门诊部就医。医院检查病历单,显示为慢性糜烂性胃炎伴2级。查体,按压胃脘胀痛甚,伴口干,诊脉弦而数,舌红苔薄白。
根据现有资料和脉症合参,基本判断为肝气郁结,气窜犯胃。治以疏肝调气,和胃止痛。
拟方:疏肝安胃汤加减
柴胡15克、郁金15克、佛手10克、
乌药9克、砂仁10克(后下)、煅瓦愣子20(包煎)
青皮10克、大腹皮10克、大黄6克(后下)
白芍2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
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沉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元胡(研末分吞)3克
甘草10克。
10剂后,胃胀痛基本消失,纳可,无呕吐,大便正常。
因患者慢性糜烂性胃炎伴2级时间较长,期间吃西药对胃刺激大,后经商量给患者定制一疗程中药药丸善后,至今未发。
西医学中浅表性胃炎、糜烂性性胃炎、萎缩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对胃病主要是辨证论治,除了本文案例以外,常见的证型还有下面7个。具体的表现及治疗用药如下。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宿食积滞: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平逆散火,泄热和胃。代表方:化肝煎加减。
4.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滞: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rkzz/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