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曼巴郑天立
望水/甘肃舟曲
郑天立,北京市人,祖籍浙江宁波。年毕业于北京第一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是年9月,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二十多岁的他只身来到贫穷落后,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恶劣的舟曲县大川公社(现为镇)卫生院。他在大川的十年里,同舟曲籍大夫,医院院长的张志仁,河南籍女大夫赵秀英,天津、兰州等大城市来的大夫一道,曾经让大川卫生院闪亮、辉煌了十多年。郑天立被大川周边的群众称作“最放心的全科曼巴(医生)”。年底考取北医大研究生,专攻肾移植课题研究,年,留学美国,从事医学科研。医院临床实践,是国际医学界知名度很高的肾移植专家。现居北京市。
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刚建立不久,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简陋平房。医院退役的病床和一张破烂的手术床。郑与其他几位从大城市来的大夫一道,白手起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简陋的手术台上,救死扶伤。在简单治疗室里治病救人,把无数濒临死亡的人从死亡线上抢夺回来。从年到年的十年里,他以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灵巧的双手,更重要的是崇高的医德,人格,赢得了“活菩萨”的美称。
郑不仅是一个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全科大夫,而且在书法艺术,体育竞技等领域造诣很深,有很高的成就。年在舟曲县文化教育局举办的全县软笔书法绘画比赛,他获得了书法二等奖,此作品被当时的主管局长洪某收藏;年全县体育运动会是全县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
医德是行医之本
一个从小生活在首都的医科大学生,一下子来到最贫穷,最闭塞,最落后,最底层的大川卫生院,来自精神,物质的压力,一般人都承受不了,而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满腔的热情,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有人曾经问他:“你有几次可以回北京的条件和机会,为啥都放弃了?”他说:“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生命是平等的,我更愿为这些穷苦的农民患者救死扶伤。”
郑大夫慈仁,善良。藏族老人吴成江措十分感慨,他说,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小女儿高烧不退,生命危在旦夕,家距大川卫生院少说也有三十里,大雪封山,背着孩子下山就医,极有可能孩子在途中冻死。听邻居说过,大川卫生院有个北京大夫,医术非常高,他的小孩去年高烧不退就是他开的药方看好的。无奈,吴某冒着风雪、严寒下山,到医院时夜深人静,医院里只有一扇窗户里透出微弱的光,由于焦急,他敲门下手重,声音很响,里边的人打开门,“郑大夫在不在?”
“我就是”。走出门的正是他。“我儿子发病,高烧不退,快不行了。”郑大夫问道:“快把孩子抱来”!“我是山里人,路途远,这么医院就……”看到吴某焦急无助的神情,深知孩子的病情危重,如不马上采取措施,必有生命危险,他知道这位老乡是请自己出诊。他二话不说,急忙往药箱里填装急救药品,急救包。出行前,给医院负责人留言,说明自己去出诊和出诊的去向。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在布满积雪的山路上摸黑爬行,路程又那么远,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鸡叫时,才到家里,他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水,也来不及脱掉被雪水浸透了鞋袜,立马投入到抢救孩子战斗。好在他所学的是儿科(事后得知)。他诊断清孩子患的是急性肺炎后,果断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两小时后,孩子病情平稳,天亮时,孩子转危为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山区更是雪上加霜,这时的郑大夫才脱掉鞋袜,放在大坑边,泡肿了的脚底被火烤得热气腾腾。郑大夫只吃了一碗洋芋丝条儿,他边吃边嘱咐我们,孩子的病要三分治,七分养,等一系列善后应该注重的事项。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孩子的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当提起当年郑大夫,当年为他治病的情景,说起他对病人家属的那种和蔼、温柔、亲切的态度,全家人无不钦佩,感激。
这仅仅是一起典型的事例,十年里,经郑大夫诊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患者不论是清早还是深夜,他都以热情的面孔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医院里,患者家属常常是高声吼叫,郑大夫!郑大夫……重重的敲击门的声音常把他的好梦打断,他从不计较村民言谈举止的粗鲁,总是以笑脸相迎。他说过:“有高尚医德的大夫,是不知道什么是发火,什么叫发怒。”
他在大川卫生院救死扶伤的十年,正是物质十分馈乏的年月,农民居住条件差,三间平房往往是人畜共用,两间住人,一间圈猪,羊等。一处院落人畜共享。冬天冷但无大碍,最怕的春夏季节,院子里臭气冲天,尤其有养羊的人家,跳骚肆无忌惮,由于郑大夫医术高超,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因此,请他出诊的人最多,几率最高。郑大夫身上肿泡不断,旧泡未愈,又添新泡。光跳骚叮就让他吃尽了苦头。
精湛的医术
郑天立这个名字那个时期,大川周边的武都,宕昌,舟曲县城无人不知。来院的患者大多是慕他名而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小小的卫生院人满为患,医院附近的两个村子里。那时候,医院并不讲求经济效益,医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使大川卫生院名利双丰收。
年初,因土墙倒塌,导致坪安村青年袁小录小腿粉碎性骨折,医院的设施、条件完成此手术难度很大,医院费用又让他家承受不了,对这样一个吃饭都不保证的贫困家庭,只能听天由命。院方、患者家属举棋不定。袁小录对郑说:“郑大夫,我相信你,这条腿交给你了,治好了是我的命,治不好,我和家人绝不追究你的责任,责怪你。”郑大夫看到患者和家属这样信任自己,就决定做这次手术,当时的公社及大队领导,医院领导对他答应做这个手术是求之不得的。
手术从开始到结束整整四个小时,手术过程简直可以说成是技术的表演,轻,稳,准,快,缝合时单手打结,这让助手,实习医生瞠目结舌。手术非常成功,病人身体恢复得很快,病人家属非常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感谢报答他的只是十几颗鸡蛋,郑大夫说:“我是健康人,病人正需要它,你的信任就是对我工作最大支持,手术之所以很成功,是你对我的信任的缘故。手术时,我觉得伤就在自己身上,是在为自己手术疗伤。”他就这样婉言谢绝了病人家属的一番好意。
年冬季,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中,土坎坍塌造成青年妇女王桂生大腿粉碎性骨折,当时,伤势危重,处理仓促,到医院会诊时已局部感染,会诊结论截肢。这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妇女来说,活着比死还难受。王桂生说:“别治了,活着的这份洋罪我领受不起,与其成为不能站立的废人,倒不如死了!”丈夫袁苏德恳求院领导,希望保留妻子的腿,院方很为难。张院长问郑大夫,到底有没有希望?他犹豫片刻,回答说:“有百分之五的希望。”院长道:“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不能放弃,应该作百分之百的努力。”郑大夫冒着风险依然接下手术。术前,研究制定了两套方案。郑大夫在昏暗灯下整整站了六小时,手术完成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手术竟然很成功,术后伤员也恢复的不错,二十多天后出院。王桂生年逾七十,现健在,提起郑大夫,她无限感慨,她说,郑大夫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是亲人,他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样看待我。避开作手术不说,光住院期间对自己的照料,就让我这辈子忘不了。还说,郑大夫做手术胆大,心细,手快,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基础设施十二分落后,医院也极不正规,专业医务人员奇缺,主治医师,麻醉师,护理,常常是集于一身,有时候连护理伤病员的任务都由主治医师承担。
年春季,大川公社坪安村妇女袁汉会确诊为甲状腺囊肿,当时,大川卫生院设备条件不宜做此手术,医院风险很大,院方医院手术治疗,但病人丈夫固执,他认定郑大夫就能做好妻子的手术,为啥要去武都呢?他坚信大川卫生院、大川卫生院的大夫是一流的,远不比陇南的差,在邻近几县很有名气,知名度甚高,当然来源于郑天立等几个从大城市来的医德高尚、技艺高超的、能妙手回春的全科医生。医院最后决定为患者手术,郑大夫主刀,该病灶在脖颈,是动脉、静脉密布的部位,气管也在其间,手术难度大,几十支止血钳扎在切口内,这场面、阵式,让守候在窗外的患者母亲,呆了、傻了、瘫了。然而,手术很成功,病人奇迹般地康复了。一提此事,患者的丈夫韩寿录,如今都感慨万千,妻子的这条命是郑天立拣来的,现在她身体很好。当时家贫如洗,出院后,大夫们连自家的水都没喝上一杯,真让人过意不去,说实话医院那时的人。再者说,听有人说,郑大夫在大学所学专业是儿科,最擅长儿科的诊疗,医院是大杂烩,不分科室,只要来了病人,不管你是主治大夫,还是护理、护士,也不管你有何专长,是医生就得给病人治病。院领导在做袁汉会的手术前,当然征求过郑大夫的意见,他可以拒绝,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毅然接受了有很大风险的手术,这并不是艺高人胆大。此前,他没有做过甲状腺囊肿切除的手术,当然更谈不上临床经验,此手术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于是,他在术前的两天两夜彻夜未合眼,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手术方案,是真正意义的临阵磨刀,病人的手术非常成功,除了他医术高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稳重心细。
年秋,大川公社土桥村十三、四岁的少年奂章平,因患病送往陇南地区(现为陇南市)医院,经会诊确定为严重胃溃疡,他们认为已延缓了最佳治疗时间,要求家属马上送往省城兰州治疗。如果去兰州需要两天(当时交通工具落后),无疑,还不到兰州他就咽气了。他的父亲奂文美决定放弃治疗。回家后,奂文美到大川乞求张院长,说:“就权当死马当活马医,做手术治疗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不做就连这一的希望也没有,既使他死在手术床上,医院和大夫们,他命该如此。”医务人员权衡、研究,最后决定手术,由郑主刀。胃大切除手术在舟曲尚属首例,陇南也为数不多。这手术正如患者父亲所说,死马当活马医的,但郑和其他几位大夫一道硬是把这百分之一的希望变成了现实,硬把一条命从阎王殿里抢回了。如今奂章平年近六十,身体状况非常好。说起郑大夫为自己手术的前前后后,他总是说,是医院、郑大夫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现在他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二次生命,好好地享受生活。
后记
年盛夏,是舟曲遭受特大泥石流,恢复重建的第三年。离开后常常留意、挂念舟曲这方水土和这方水土的人,舟曲遭灾,他们心疼,因为,这方水土的人忠厚、朴实、善良。于是,郑天立一行五人来到来到舟曲目睹新建成的县城后,一颗悬挂着的心落了下来。期间,县卫生局领导为他们举行了一次简单的茶话会,感谢他们为舟曲的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为舟曲人民的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所处的年月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都不愿提触这期间的有些人和事件,但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中,来舟曲的这些大城市的医生们,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特别是卫生行业,差不多没有文字记载,是一个空白。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常常怀念那个困难时期的那些好医生。座谈会上,郑天立大夫对卫生局相关领导说:“医疗卫生行业,应注重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育,再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忌讳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朴素的话语,却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望水,本名袁六旺,男,汉族,舟曲县大川镇人,退休教师,甘南州作协会员。
图片来源:网络
征稿启事: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舟曲化软实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舟曲县文化馆以《舟曲文艺》期刊为主阵地,立足舟曲本土文化的挖掘、宣传和推介,现推出《心在舟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rkzz/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