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鸟乡村
极致慢生活
有态度的乡村旅游推荐者
与一个三线二代的聊天记录
轩地:我是在那儿出生的,81年我8岁的时候离开。虽然小,但有些记忆的片断却如烙痕。
最遥远的记忆是,大概三岁多,每天都是站在一个小溪桥头等妈妈下班,只要看到一个妇女走来就迎过桥去,如果不是就又回到桥头等着。
周围的人都叫我放羊的,其实指的我是羊。天气不好就关在屋里,妈妈午间回来在窗户外看到我在哭,她也在窗外哭。
樟树下:原来并不什么美好的记忆呢。
轩地:的确不怎么美好,可就是怀念。现在再也没有那种氛围了,都是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
樟树下:是,那时候的人响应的是国家号召,有使命感,有信念。
轩地:分配去那里的人,都是部队优秀官兵,科技人员都是哈军工,清华北大复旦等又红又专的学习,还有留苏公派生,是情报室也是从外语院校毕业的高材生。
樟树下:都是高级知识份子呢。
轩地:是的,以分配到最艰难最恶劣的地方为荣,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
樟树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
图片为宜昌工业遗址
一篇偶然的图文分享,只是觉得公路边上那片叫做的老房子,破落的很有味道,不曾想竟如同随机丢下的石头,打破了隐身在时空里的毛玻璃,一个关于“老三线”的回响,突然汹涌似排浪拍岸。
让年各种花节缤纷绚烂的天空,悄落下了过往五十年的时间灰烬。
因为上一篇图文中对于的介绍有一些信息失误,被曾经在那里工作生活过的读者指正时,才看到了“老三线”一词。
才惊悉,原来除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土改文革等等运动历史之外,还有这么一个全民军建的十五年。
图片为宜昌工业遗址
三线概念
背景:
年之后,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年后,台湾海峡局势紧张。
年,美国试图空袭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
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
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布局:
为了应对当时国际社会的严峻威胁,加强战备,强化军事后方,国家决定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进行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调整。
地理: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二线地区: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数据:
从年到年的17年间,三线建设累计投资约亿元,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个。
修建公路25万公里,铁路干线10条,总里程约多公里。
建成了军民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45个,新兴工业城市30个,其中仅军工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约20万名。
截至年,完成了多个调整搬迁项目,迁出职工25万人。后来没有迁出的工厂与职工,不计其数。
语录: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分散、隐蔽、靠山”——三线建设选址原则
“好人好马进山来”、“先生产后生活”——三线建设口号
图片为宜昌工业遗址
宜昌三线建设
宜都:--
中南光学仪器厂(代号厂)
长江光学仪器厂(代号厂)
向阳光学仪器厂(代号厂)
夷陵区:
年,海军第七研究院所(代号)
年,强华机械厂(代号)
年,海军第七研究院研究所
年,国营江新机械厂(代号厂)
年12月,厂,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建设公司为其建设施工。
远安:
年,国防工业基地
市区:
年,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即厂)
(网络查找的资料,如有错漏请指正)
图片为宜昌工业遗址
前几天我们去的老房子那里,就是其中之一,里面有目前全亚洲最大的室内军用人工消声水池,是专为我国海军舰艇的“耳目”——声纳设备提供实验的场所。
开始迁往浙江富阳,工厂运转二十余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知识份子,把人生最黄金的阶段,永远留在了那里,也让黄花新坪的老百姓贡献了土地和房屋。
昨天我们又去了下牢溪厂旧址,从夷陵区小溪塔往长江西陵峡方向三公里,在著名的三游洞景区旁边,右转一个隧道进去,直到姜家庙村,沿着溪流分布在7.5公里范围。
下牢溪,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溪”,自然风光自不比说,溪流附近就是山至之陵水至之夷的南津关,风景名胜星罗棋布,与(实为,俗称)所在新坪附近,如出一辙,可见这军工厂选址,颇为讲究。
正如他们所说的,离城70里,靠山临水的幽秘之地。而在宜昌,这样的地方恰巧都有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如今多为旅游胜地。
昨天去的时候,工业遗址的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所以很多地方就只得拍拍外观。
据了解,大部分是由宜昌交旅集团投资改造,秉承“以旧改旧”的宗旨,未来将建成集康养、娱乐、消夏及工业怀旧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
结合三峡旅游和旅游码头的修建,我们的宜昌,我们的夷陵,将在旅游业上拓展更广泛的机遇和蓝图。
外地朋友可翻翻呆鸟乡村的分享,就可看到宜昌还有很多极具潜力,目前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欢迎朋友们常来走走看看,或有心仪的图业之地。
中间的一段,原为厂的行政中心,现在被宜昌白马营改造,拟建成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为宜昌的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展览的空间,也为户外运动、文化旅游提供服务。
在这里邂逅了正在监督施工的小杨帅哥,后来翻了他的朋友圈才晓得是一位青年画家。
他介绍说,与其说改造,不如说是还原,因为之前几经承包转手的一些房子,被现代化的装修过,比如上图的外墙,目前看到的石砌的勾缝,是他们从后来刷平的水泥涂层中一点点剥出来。
他说他们所有的建筑垃圾就地利用,没有外运一粒,还指着门上的水泥过桥说是那个年代的水泥就是偏黄白,建筑风格就是年份的印证。
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并没有忽视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反而更加珍惜历史的魅力。
看着灯光球场,仿佛看到三四十年前的青年们,正在欢叫的投篮。
如今,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吹皱了他们容颜,可那些为国防事业奉献过的青春,永远不会消逝,而是传承在一代一代青年人的血液里。
沿着两山夹着溪流,百米就过一桥的公路,走到工业旧址的最里端,是如同穿过了狭长的瓶颈,忽而开阔的一方平埫,同行兄弟连声赞叹:初进桃花源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里是姜家庙村较为集中的居民区,看到一个个农场和花田的打造,还有富丽堂皇的农家乐,可知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地好。
一根硕大的烟囱矗立在村边,想必这里大概就是原的工业区了,那时候是为部队生产防毒面具和防毒服。
迁出之后被一个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改造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只留下一些影视布景的痕迹,颇有些战时的味道。
好象记得电视剧《最后的国门》是在这里拍摄过,还有电影《山楂树之恋》也在这里取过景。
据说静秋所读的第八中学,就是利用的姜家庙小学,之前的子弟学校。
这次去没有见到,应该还在。
有很多有趣的所见,上图中的革命标语字迹如此清晰,不知还是不是旧物;
还有遗弃的楼房里,正是养蜂的好场所,到时候可以到这里来观摩现场割蜂蜜;
最奇幻的是大烟囱附近路边一个小房子,被藤本植物包了遍,也不知主人是有多久没有开过它的门了。
自从搬迁后,下牢溪就成了农家乐的天堂,依托秀丽的山水资源,沿路开满了各具特色的山庄。
从去年开始进行了规模化标准化整改之后,农家乐的休闲娱乐将更加丰富和安逸。
当然我们更期许遗址改造之后的风光,那时的将书写新的历史华章。
走走停停的进去时不觉得,回程却不一会儿就到了隧道口,穿过去,就是繁华的都市。
而身后告别的公路和十余座桥梁,是当年人修建的,包括隧道。
就此一功,即足以让我们铭记。
何况当年国贫敌悍,无数青年在不可能中创造了无数奇迹。
但当下欧美经济绞杀的国际氛围已不可同日而语,因为,word国,已然雄起。
回头问兄弟:如果再来一次建设分配,你会欣然赴召吗?
“当然,这是我的荣幸。”
呆鸟乡村:寻找宜昌老房子---兵工厂呆鸟乡村
乡村旅游践行者
文化旅游传承者
呆鸟有态度
极致慢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zrzy/1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