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脱维亚
上:爱沙尼亚)
从17世纪开始直到当下,波罗的海地区的历史便一直与俄罗斯人纠缠在一起。其间,虽也曾有过短暂的独立时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惊鸿一瞥般的存在。在大北方战争、三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一战、二战及随后的冷战时期,俄罗斯成为影响波罗的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那么,在最近的三百余年间,俄罗斯是如何将其势力扩张到该地区的?为何东西欧在此处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夺斗?最终,该地又为何建立了三个独立的国家?
-东欧帝国-年,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与瑞典帝国相继入侵下的俄罗斯沙皇国,迎来了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代君主、年轻的沙皇米哈伊尔一世。他的登基,意味着一个混乱不堪的黑暗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在不久之后强势崛起的俄罗斯帝国时代。(俄罗斯沙皇:米哈伊尔一世)但在此之前,为尽快结束波兰-莫斯科战争,年,在签订《迪沃诺条约》后,俄罗斯沙皇国割让斯摩棱斯克(今属俄罗斯)和切尔尼戈夫(今属乌克兰)等地予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也是联邦成立后,疆域扩张的顶峰。(东部的橙色区域是波兰-莫斯科战争后新增的国土)而此前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疆域,主要包括五大区域:波兰王冠领地、波兰属普鲁士公国、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属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利沃尼亚公国。此外,曾臣属于联邦的北爱沙尼亚,已于年被瑞典帝国占据。但即便如此,此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仍然是当时东欧最大的国家。
(波兰-立陶宛联邦[叠加于现在的国界]?AD.)(红色:波兰王冠领地粉色:波属普鲁士公国)紫色:立陶宛大公国
浅灰色: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深灰色:利沃尼亚公国
绿色:瑞属爱沙尼亚)然而,此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因其北部隔波罗的海相望是强大的瑞典帝国、西部是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南部是强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部则是正在恢复元气的俄罗斯沙皇国,可谓是强敌环伺。在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中,稍有不慎,国家便有可能走向分崩离析。特别是当时欧洲大国纷纷在向着中央集权发展,与之相反,联邦当时却实行着分权与民主的联邦制,这是很不利于集中调配国内资源的。(鼎盛时期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欧洲的位置[深绿色])
17世纪早期,联邦进入其黄金时代。它强有力的议会被在三十年战争(-年)勉强参战的贵族控制,让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当时基本被宗教战争摧毁的欧洲中,尚且能保持实力。联邦能够单枪匹马地与瑞典帝国、莫斯科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国作战,有时还能成功打败它的邻居。然而,年,为反抗波兰强行要求乌克兰人改信天主教,爆发于乌克兰中部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成为联邦走向分崩离析的巨大拐点。
(赫梅利尼茨基率哥萨克军进入基辅)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议会与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两国结盟共同抵抗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入侵,乌克兰加入俄罗斯沙皇国并效忠俄罗斯沙皇,此后三百多年乌克兰的文化逐渐和俄罗斯统一。年,俄波战争结束时,斯摩棱斯克与东乌克兰(含基辅)被割让给俄罗斯。(俄罗斯沙皇国向西部的扩张)
从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到年俄波战争结束,近二十年间,被称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大洪水时代。这个时代,不但有哥萨克起义与哥萨克人国家与俄罗斯联合与合并,还有瑞典帝国与普鲁士等国的入侵与占领。联邦在战争中丧失了其大约1/3的人口与欧洲大国的地位,黄金时代终结。(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年,俄罗斯沙皇费奥多尔三世在位期间,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发动了针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俄土战争。双方于年签署《巴赫奇萨赖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涅伯河东岸地区的统治。从此,拉开了俄罗斯由内陆国家向着海洋国家转型的序幕。六年后,费奥多尔三世去世,他两个年幼的儿子伊凡五世与彼得一世共同继承王位。年,彼得一世平定近卫军叛乱,不但将权力紧紧掌控在自已手中,而且将走向海洋确定为俄罗斯的国策,首当其冲的,便是为俄罗斯打通出海口。(地理大发现)
自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以来,由于中东商道的阻隔,欧洲商业贸易的重心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东岸。为寻找新航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瓦斯科?达迦马绕行好望角、开辟印度新航线、麦哲伦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这一切,被后世史家称为大航海时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相继从远洋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国力大增。(库尔兰公爵:雅各布?克特勒)曾于年于拉脱维亚西部建国、作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属国的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虽全国人口仅二十万,但同样受到了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在雅各布?克特勒公爵统治时期(-年),库尔兰公国达到鼎盛。在西欧的旅行使雅各布?克特勒积极地支持商业,金属加工和造船业得到极大发展,贸易关系不仅止于邻国,还远至大不列颠、法国、荷兰、葡萄牙及其它国家。
(非洲?冈比亚?圣安德鲁岛/今称詹姆斯岛)年,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建立了它在非洲的第一个殖民地,冈比亚河的圣安德鲁岛,并在那里建立了雅各布港。主要出口货物包括象牙,黄金,毛皮和香料。此后不久,在年,库尔兰建立了属于它的另一个殖民地,位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多巴哥岛。那里的主要出口货物为糖,烟草,咖啡和香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位置:深绿色)(大块绿色:特立尼达岛小块绿色:多巴哥岛)正是由于波罗的海国家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俄罗斯通往波罗的海的关键节点,年,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沙皇国与瑞典帝国爆发大北方战争。经过长达21年的浴血奋战,俄罗斯终于从瑞典手中夺取利沃尼亚(年)和爱沙尼亚(年)部分土地,成为波罗的海区域新的霸主,并从此时开始,宣告俄罗斯帝国的诞生。(俄罗斯女沙皇?安娜)为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制海权,彼得大帝自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直至年俄罗斯帝国被推翻。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掌控,实现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各个击破,彼得大帝更是与联邦所属之库尔兰与瑟米加利亚公国联姻,于年将其女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嫁与库尔兰公爵弗雷德里克?威廉?开普勒。翌年,公爵去世后,安娜以继承人身份成为库尔兰女公爵,俄罗斯对波罗的海控制日深。年,俄罗斯帝国沙皇彼得二世去世后,安娜女王承袭沙皇之位,她继承彼得大帝遗志,发动第四次俄土战争,获克里米亚半岛亚速港,为俄罗斯成为海洋国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分波兰-立陶宛联邦后波罗的海地区尽归俄罗斯)18世纪,随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不断衰败,以及俄罗斯帝国、及神圣罗马帝国之下的奥地利大公国与普鲁士王国的强势崛起,联邦陷入了被三国瓜分的境地。年,俄罗斯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年和年,在叶卡捷琳娜女王的主导下,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殆尽,包括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在内的波罗的海地区被全部并入俄罗斯帝国。
(俄法战争?莫斯科大火?年9月)
?年,拿破仑率军攻入俄罗斯帝国境内,俄法战争爆发。年,俄军攻入巴黎,拿破仑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战争之后,虽仅被法军短暂占领,但波罗的海地区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各文学团体的建立促进了波罗的海诸民族身份的形成。同时,该地区的农奴制亦被废除。(立陶宛?希奥利艾?十字架山)年,立陶宛人民参加波兰起义;年,波兰再次发生起义时,得到立陶宛农民的支持,属于原立沃尼亚地区的立夫兰与原库尔兰地区随后发生农民骚乱,但都被镇压。之后,所有公民的自由被取消,波兰语和立陶宛语被禁止使用。年,立陶宛发生饥荒,造成大量立陶宛人移民国外。(爱沙尼亚?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在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特别是在19世纪中期,大量波罗的海农民由天主教或新教改信东正教。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今立陶宛考纳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今爱沙尼亚塔林)纷纷建立起来。年以后,俄罗斯帝国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九年后(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结为协约国,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及奥斯曼帝国组成的同盟国。年,德军因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同年5月,德奥联军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华沙、布列斯特、维尔纽斯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多万人。此役,德军虽然大胜,但己方损失亦极大,且未消灭俄军主力。(年俄国二月革命)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困难,士兵极度厌战。年冬季,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列宁在十月)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给列宁和共-产-主-义-者夺得权力提供机会,导致在年苏-维-埃政府在俄罗斯的建立。《布列斯特-里托夫斯科条约》在翌年结束了德国和苏俄的战斗,而且将波罗的地区彻底送入德国手中。可是,在年德国投降后,波罗的人起义,而且建立独立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然而,此时的维尔纽斯属于波兰,并未成为立陶宛的首都。(一战后的波兰版图中包含了立陶宛南部地区)
-两入苏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欧和东欧的地图被彻底改变。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波罗的海三国就此建立。(立陶宛共和国国旗)
(拉脱维亚共和国国旗)
(爱沙尼亚共和国国旗)
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签署,标志着一战正式结束。该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国,但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该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苏俄的目标则是控制同样的土地,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由此,苏波战争爆发。为了捍卫各自民族国家的独立,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发动独立战争,其间,他们与布尔什维克、白俄、德国及波兰进行战斗。(中立陶宛共和国的位置[深绿色])在苏波战争前期,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年,立陶宛与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定都于维尔纽斯。不久,全境被波兰军队占领,首都迁至明斯克(今白俄罗斯首都)与斯摩棱斯克(今属俄罗斯)。年,《里加条约》签订,苏俄政府仅得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区成立中立陶宛共和国;两年后,成为波兰的一部分,但从未被立陶宛政府承认。而立陶宛共和国自年起定都于考纳斯,直至年被苏联吞并。(拉脱维亚?里加?拉脱维亚大学主楼)年,在苏波战争期间,拉脱维亚大学建立,它是拉脱维亚最早的大学。同年,爱沙尼亚的古斯塔夫学院被更名为塔尔图大学。同年,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实行土地改革,采用民主宪法。年,在与苏俄签订和平条约后,《上帝祝福拉脱维亚》正式成为该国国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同时加入国际联盟,正式成为被国际法认可的独立主权国家。年12月,立陶宛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后,两战期间该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建立起独-裁-统-治,直至年苏联入侵。在此期间,立陶宛国家篮球队分别于年和年两次获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则分别在年与年相继建立起独-裁-政-府,直到在年被苏联吞并。(立陶宛第一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由于阿道夫?希-特-勒计划在年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特别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最后,双方在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波罗的海地区如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疆界将成为苏德权力界限,在这方面,双方将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德国和苏联外长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纳-粹-德-国按原计划,于年9月1日攻击波兰;同日,苏军也从东面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17日,苏德两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在条约保证之下,德军横扫欧洲之时,苏联军队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抢夺了芬兰11%的国土,年6月,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与此同时,苏联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操纵公民投票、分别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加入苏联。但苏联的占领和吞并并未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由于遭到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激烈反抗,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数万居民被充军或流放到苏俄。(纳-粹-德-国东方总督辖区的位置[深绿色])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阿道夫?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波罗的海人民强烈反对苏联的吞并,故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视德军为解放者。到年苏联反攻之前,纳-粹-德-国在包括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及波罗的海三国范围内建立东方总督辖区,这么做的目的是准备把这些领土纳入到其未来东方领地的领土中去。在占领期间,该地区有数万人流亡西方;同时,波罗的海犹太人被屠杀殆尽。年9月,在苏联发起反攻后,纳-粹-德-国从波罗的海地区撤离。苏联重新占领该地区,并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作为加盟共和国重新并入苏联。其中,苏闻与波兰再次调整边界,并将维尔纽斯还给立陶宛。二战结束前,大量波罗的海居民逃往西方,留下来的则展开了对苏联占领的反抗,除爱沙尼亚反苏游击队森林兄弟持续时间较长外,其他抵抗皆被苏联镇压。随之而来的,便是新一轮对波罗的海居民的充军与流放,以及兴起的俄罗斯人及其他斯拉夫人往这个地区移民的浪潮,从而大大改变了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构成比例。从年开始,苏联在该地区建立集体农庄,到年完成集体化,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建立。(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有所放松。到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针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对于意识形态的各种限制开始解冻。当年,维尔纽斯第一辆无轨电车上路。年,甚至开通了从塔林到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自由收看来自芬兰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都显示了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人们普遍对苏维埃体制不满,并激起了群众示威。(戈尔巴乔夫[右]与美国总统里根)在度过漫长的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后,苏联的计划经济劣势尽显,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民怨沸腾。年,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苏共总书记后,推出改革纲领,希望借此刺激衰败的苏联经济并鼓励提高生产率。在新思维的影响下,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强烈抬头。年,环境保护论者的活动发展成为民-族-主-义-运-动复兴的基础。年,立陶宛形成改革运动。(置于纳-粹和苏联国旗下覆盖国旗的波罗的海三国棺木)(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是发生于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规模和平示威。大约有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该活动起源于年代在西方城市举行的国际黑丝带日抗议活动。它标志着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署50周年。(立陶宛的人链)
(拉脱维亚的人链)
(爱沙尼亚的人链)
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这次活动为波罗的海激进主义者提供了将波罗的海独立问题定位为不止是政治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的机会。苏联当局以激烈的口吻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建设性的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其他地区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示威后7个月(年3月11日),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布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同年8月,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亦宣布自苏联独立出来。(立陶宛参与波罗的海之路的示威人群)-脱俄入欧-
波罗的海三国自年被苏联占领、后被吞并,到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宣布独立,并再次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独立,不但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大幕,而且是东-欧-剧-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二战结束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以冷-战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被彻底改变了。波罗的海国家将向何方去?(苏联解体进程)年9月6日,就在苏联正式宣布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当天,美国正式承认并分别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建立外交关系。9月17号,联合国正式接纳波罗的海三国为成员国。11月,波罗的海国家议会成立。12月31日,苏联被独联体取替,但波罗的海国家并未加入。(拉脱维亚?里加)独立后的波罗的海国家在年至年间,在从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着西方自由经济模式转向的关键时刻,经济糟糕到极点,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生产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各自发行并采用新的货币、通过各自国家的新宪法并举行选举。也正是在年至年之间,俄罗斯人自波罗的海国家移出达到高潮。但是,自年开始,由于西方的援助,波罗的海国家的经济开始恢复。(波罗的海三国在北约欧洲和平伙伴计划中的位置)
蓝色:年北约成员国
绿色:年加入PfP的国家
(橙色:PfP成员国红色:希望加入PfP的国家)到年时,俄罗斯军队全部撤出波罗的海三国。同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加入北约和平伙伴计划(PfP)。该计划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旗下的一个项目,旨在于北约成员国、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加盟国以及其它欧洲国家之间建立双边合作与互信的友好关系,为非北约成员国家提供与北约建立个体关系的机会与渠道。(欧盟成员国分布图[深绿色]?年)年,欧盟与波罗的海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他们首先在经济上开始融入欧洲。1年5月,此三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前的年,波罗的海国家的经济恢复受制于俄国经济危机,但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各国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和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与体育事业的进步。3年,立陶宛国家篮球队第三次获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便是明证。(北约欧洲发展图)4年3月29日,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同加入欧盟。7年,此三国正式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年,立陶宛接替爱尔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年、年及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成为欧元区成员国。而在9年,维尔纽斯成为欧洲文化之都;年8月,里加荣获当年中欧智慧城市奖。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波罗的海地区自年独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完全融入到21世纪的新欧洲中来。
(立陶宛与中国历年人均GDP走势图)
立陶宛统计局数据显示,以购买力(PPS)为标准,年立陶宛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欧盟平均水平的84%,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拉脱维亚、波兰和爱沙尼亚人均GDP分别为欧盟水平的69%、73%和84%。欧盟国家中,人均GDP与欧盟平均水平比率最低的为保加利亚(53%),最高的为卢森堡(%)。波罗的海国家人均GDP虽未达到欧盟平均水平,但仍远高于中国。(拉脱维亚历年人均GDP走势图)自12世纪遭北方十字军入侵以来,波罗的海地区由异教时代进入到宗教时代,由天主教势力占据绝对优势到东正教俄国主导近三百年的时光,再到近三十年来倒向西欧及美国。波罗的海国家近八百年的风云变幻,是由东欧与西欧在宗教与文化的对抗中书写而成的。虽曾有过立陶宛雄踞东欧之辉煌记忆,但也曾有过被大国灭亡与分裂之不堪回首。现当代波罗的海国家政治格局的确立,亦是东欧与西欧力量平衡的产物。(爱沙尼亚?塔林?新城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dxdm/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