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8名上海志愿垦荒队员来到鄱阳湖畔一片荒无人烟之地。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他们就披荆斩棘、肩挑手扛,白手起家缔造起共青城,由此也诞生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在垦荒56年后的年冬,新一代共青人又接过先辈“共青精神”的接力棒,自我加压、扬鞭奋进,在私募基金这个崭新的金融新天地里精耕细作,率先在全国创立了唯一的县级城市私募基金创新园,打造出一个金融改革创新的新亮点。
打造“中国的私募特区”
7年来,该私募园的入园企业、基金规模和经济贡献等指数呈现出年年翻番的爆发增长。
目前,私募园有家入园企业,资金规模达亿元,影响社会资本超过亿元,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其中,投入江西产业的资金超过98亿元,投入共青城的产业资金超过8亿元,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金融的发展之路,打造了江西私募发展和绿色崛起的新标杆。
由此,私募园被誉为“赣江新区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实验区”,并致力打造成为“中国的私募特区”。
变资本荒地为财富新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的天职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共青城私募园充分发挥资本的“虹吸效应”,促进私募基金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助推创新创业。
扶持高新企业。该园不断探索私募多样化服务实体经济的途径,使资本财富的有效管理和投融资得到双赢。通过资本纽带,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绿色产业聚集在江西。年10月底,入园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共计个,其中个项目投资于江西。通过私募基金投资的“阳光雨露”,该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增加值增加了33%。
助推创新创业。年起,共青城市每年举办全国青年APP大赛,两届共吸引个项目参赛,90个项目得到私募基金的成功孵化。引导资本与APP项目对接,定期组织私募大佬与创客对话,16个双创项目得以落户。由此,私募园成为赣江新区乃至江西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和样板区。
打响私募品牌。私募园还率先吹响“向资本市场要力量”的号角,利用私募基金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国众多的资本大腕、知名上市企业。如今,已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5家“中”字头企业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入驻,填补了江西金融资本界的空白。
升值国有资本。7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现代管理模式的知名企业落户,不仅带动了本市国企由“管资产”到“管资本”模式的改变,还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价值。同时,市属国有企业在“管资本”后获得了较大升值,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
七年实践换来三个经验
“共青精神”是私募园永久的精神脊梁,也是其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有源源不断的改革创新动力。
回顾七年的发展、探索历程,足以见其不断改革创新的足迹,尤其是“私募+并联审批”“私募+服务”“私募+风险防控”“私募+创新论坛”以及“私募+政策帮扶”等一系列的“私募+”服务体系,使社会资本快速聚集到园区内。
经验一:打破常规,用新思维去打造新模式。私募园自创立以来,就坚持打破常规,创新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全程代办的服务模式、“四位一体”的风控模式,使园区得以做大做强。
经验二:服务实体,用新路径扶持新技术。园区始终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摸索私募基金服务高新产业的多样化、新路径,实现了资本和技术“双赢”。同时,又通推动基金去嫁接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倍增放大作用。
经验三:聚焦双创,用新载体培育新业态。私募园以“私募+”为载体,培育了绿色经济的新业态:比如通过“私募+论坛”“私募+大赛”“私募+孵化器”等方式,使私募基金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看好。”据悉,共青城市力争在“十三五”末,私募基金达到家,资金规模达到亿元,影响社会资本亿元,努力构建一个“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要素齐备、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人才快速汇集、金融创新活跃”的现代绿色金融体系,致力成为长江中游地区PE(私募基金)的聚集地,最终打造成GP(普通合伙人)的“格林尼治小镇”、LP(有限合伙人)的“维尔京群岛”。
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几代共青人的接力赛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lyjd/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