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sewoodstheseareIthinkIknow.
想来我认识这座森林,
Hishouseisinthevillagethough;
林主的庄宅就在邻村,
Hewillnotseemestoppinghere
却不会见我在此驻马
Towatchhiswoodsfillupwithsnow.
看他林中积雪的美景。
——《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雪夜林畔小驻》
罗伯特·弗罗斯特(余光中译)
在《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一诗中,美国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以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希冀,意象之一正是美丽而迷人、富有生命力的森林。人类的历史正是从森林中走来。虽然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和生存方式都与森林疏远,但这种状态已经在迎来变化:从北欧芬兰的冰湖,到南美智利的茂盛森林,再到中国内陆人口稠密的都市,正在有一些建筑师与工作室认真考虑“重返森林”的居住提案。
在这些设计中,植物并非点缀,而是以近乎原生的状态,有机结合到居住环境中。通过重建住宅建筑与植物的关系,这些设计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并且,与传统的森林木屋相比,它们更安全、更舒适,显然也更加现代化。不论度假、旅行,或者长久地生活和居住,这些森林建筑都代表着全新的思考方式,或许也将重塑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生活的期望。
#1
巴克山小屋
BuckMountainCabin
??美国华盛顿州,奥卡斯岛
华盛顿州北部海岸附近的奥卡斯岛上,在繁盛树木的掩映下,一座冷色调、雪松覆盖的度假屋坐落在山坡上,眺望着近前的太平洋。这座由西雅图的HeliotropeArchitects工作室设计的建筑充分尊重了圣胡安群岛独有的特征,例如长满青草的玄武岩、道格拉斯冷杉和太平洋沿岸的马德隆森林。
这座沿直线展开的两层住宅共计平方米,东侧被锚定在奥卡斯岛的岩石上,西侧悬臂悬停在半空中,高出地面约6米。从二层中央的餐厅朝悬臂的方向看去,视线一马平川,可将群岛与海洋尽收眼底。
为了减少这座度假屋对所处环境的干扰,HeliotropeArchitects工作室采取了多种方式,例如限制房屋的占地面积、结合悬臂和负载木柱的使用。特别是房屋朝西的一侧,为了解决视野狭窄的问题,工作室做的不是砍伐树木、扩大空地,而是进一步压缩了建筑的开口,这种手法反而放大了视野,同时提供了一种置身森林中的感觉。
巴克山小屋还体现了如何让木结构房屋进行“有目的地简单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需要经济、耐用且耐候性好。为此,我们避免使用珍贵或复杂的材料和系统,并专注于简单的实用性,这与整体美学非常协调。”HeliotropeArchitects工作室在采访中说道。
工作室为巴克山小屋设计了更大的上层空间,包含卧室、浴室、厨房和储藏室,由位于中央的公共区域衔接。底层包含第二间卧室和浴室。两处卧室都朝向多岩石的山坡,提供了更隐蔽和宁静的感觉。二层中央呈狭长的线状,既是公共区域、也是用餐区,两端的玻璃门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流动性,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内外之间的区别。打开西侧的玻璃门,可以来到漂浮在岩石上的露台,这里是欣赏日落的理想场所。
#2
M.O.R.E.小屋
M.O.R.E.Cabin
??加拿大魁北克,韦克菲尔德
北美荒野中的小木屋是这一地区标志性的居住景观,它们与地广人稀、绿意阔绰的自然环境紧密共生,象征着一种疏离、宁静的生活方式,引人遐想。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浓密森林中,KarioukArchitects建筑工作室打造的M.O.R.E.Cabin小屋,为这种标志性建筑赋予了更纯粹、但仍然现代化的质地。
M.O.R.E.小屋既典型、也非典型:典型在于,它作为现代郊区住宅的“木质”版本,室内拥有所有现代化的便利设施,确保了舒适的居住体验。非典型在于,这是一个几乎完全抬离地面的高架住宅,底部通过高跷支撑,顶部的天花板延长形成锐利的尖角,让小屋看上去就像一个临时停泊在北美森林中的太空舱,随时都能隐身于周围稠密的树丛中。由此,M.O.R.E.小屋实现了“与土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持续目标。小屋甚至为濒临灭绝的蝙蝠引入了一个新家。
背靠森林、面朝湖水,半是与世隔绝的M.O.R.E.小屋需要通过一条狭长的悬空走廊才能进入屋内。这是一个由木材、玻璃和钢搭建而成,近乎矩形的狭长结构,木屋内的所有房间都沿水平线一字排开,另一侧是玻璃窗围绕的走廊空间。玻璃下抵地面、上达天花板,让眼前的视野一览无遗。
M.O.R.E.小屋在材料使用和建造过程中都体现着可持续的绿色理念。首先是低浪费的CLT木材结构、单一混凝土和钢“桅杆”的使用,起到了降低碳足迹的作用。CLT面板均是在场外制造完成后再到现场组装,从而避免了施工机械对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此外,离网电力和高效加热系统的使用也让建造过程更加环保。
将主体抬离栖息地的钢结构,还为小屋提供了出色的通风。房屋内部,“绿色碳”木炉与CLT结构一起,确保了室内的温暖和舒适。
有趣的一点是,M.O.R.E.小屋在建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它的“邻居”——棕色蝙蝠的保护问题。小屋特别将蝙蝠吊舱整合到桅杆中,从而让这些濒临灭绝的飞行者可以免遭掠食者的伤害,也为它们通往湖面的飞行路径提供了保障。
#3
Cabin小屋
??立陶宛,维尔纽斯
这座由立陶宛工作室?AAtelier设计、与钢铁兼家具制造商Piritas合作打造的Cabin小屋没有固定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在树林里、水边还是深山中,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居住者垂青的地方,这种灵活性本身就是Cabin的诞生初衷:作为模块化小屋,它几乎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使用,让居住者获得与自然共同栖居的生活体验。
目前,Cabin的原型坐落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北部的一座假日公园,轻盈而安稳地低悬在林地上,与近旁的水系咫尺之遥。与加拿大林中的M.O.R.E.小屋相比,Cabin更加小巧和方正,与地面更贴近,少了几分“天外来客”的戏剧性与未来感。它的外观同样简洁硬朗,周身遍布模块化的竖直线条,它们与抬起的房顶和落地玻璃一起构成了Cabin的极简视觉特征,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冗余的造型设计,令人想到包豪斯“少即是多”的设计宣言。
模块化、可移动是Cabin最大的优势。它在车间建造,之后被分成四个组块,由卡车运到现场,再由起重机进行组装。换言之,除了组装现场的光照、风速等气候条件,在一座Cabin运抵目的地并组装之前,当地环境对于设计师以及小屋本身都是未知的。这就要求Cabin适应各种可能的户外环境,这构成了Cabin要面对的挑战,也恰恰是它的优势所在。
一个可调节的坡道引向建筑的入口。尽管小屋内部仅有23平方米,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两个房间被位于建筑中心的厨房和浴室隔开,两边的房间可以用于卧室、起居室或客房。这些生活空间通体由浅色木质饰面包裹着,散发着温暖、舒适的质感,与建筑的冷金属外观构成了鲜明对比。在建筑的两端,一端是一整面固定玻璃,可以望向密林深处,获得一分静谧;另一端则通向露台,推开双折门就能在顷刻间踏入户外,拥抱自然与四季风景。
#4
Niliaitta度假小屋
??芬兰,萨拉马湖国家公园
一根黑色单根柱子,一座伫立其上、鸟巢一样的黑色小屋,掩映在芬兰萨拉马湖国家公园附近的林地中。这就是StudioPuisto工作室设计的Niliaitta小屋。
“Niliaitta”一词的本意是古时土著萨米人用来在户外储存食物的高架木屋。这座StudioPuisto工作室设计的度假小屋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现代诠释:它跻身Kivij?rvi度假村,在向这一地区的萨米历史文化致敬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能让置身其中的游客获得“与外界分离”之感。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简单地撤退向空中,我们能立即从地面上的日常担忧中解脱出来。”在阐释Niliaitta小屋的设计用意时,StudioPuisto工作室如此说道。
除了为游客创造一种孤立感,用单根柱子将Niliaitta小屋腾空而起,还有助于减少这一建筑项目对森林环境的影响。它使整个建筑的占地面积被最小化到柱子的直径,并确保周围的自然环境仍然可以保持原始状态。
要想进入度假屋,首先要沿一条蜿蜒穿过森林的狭窄小路抵达小屋下方,然后登上一段长而笔直的楼梯,方能进入屋内。这些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体验的一部分,正如项目建筑师MikkoJakonen所说:“它创造了一个体验性的时刻,野生自然慢慢转变为一个安全的地方,并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欣赏你周围的自然。”
#5
CasaUnPatio别墅
(院子里的房子)
??智利,莫尔科
我们常用“将阳光/绿色搬回家”这类说法形容住宅中的非人工痕迹。在智利中部的莫尔科,CasaUnPatio别墅真的将森林“搬进”了家:本地蕨类植物和原生树木,就生长在这座住宅的中心。
这座别墅地处偏远崎岖的维拉里卡湖附近,位于湖泊和与之同名的火山之间。交通不便,加上当地布满了茂密且新生的植被,充分展现了当人类干预退场后,森林与植物旺盛的生命力。CasaUnPatio别墅的设计目的之一,就是在生活空间和周围的森林之间建立连续性。它在密林中仅有的一小块空地上拔地而起,但随即又淹没在周围的树冠中。
这所住宅的设计者,建筑师卢卡斯·梅诺·费尔南德斯(LucasMainoFernandez)希望,能让住宅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立牢固的关系。因此,他选择围绕郁郁葱葱的中央庭院组织生活空间。
“设计的基本意图是将这种自然元素从中心引入项目,而不仅仅是从周边,就像封闭体积那样。”卢卡斯·梅诺·费尔南德斯解释道。
在这座平方米的住宅中,停车位、走廊、开放式厨房、客厅、餐厅和卧室一应俱全。玻璃窗走廊、中央庭院,以及俯瞰庭院、带有天花板的露台,共同增加了住宅空间的透明度,从而与住宅周围的森林产生了连续性。
#6
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
??中国湖北,黄冈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高层住宅仍然是解决居住问题的有效方式,而为这些建筑引入绿植已经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方案。垂直森林建筑是意大利建筑师斯特凡诺·博埃里(StefanoBoeri)提出并设计的建筑类型。它将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东西——树木与城市高层建筑组合在一起,代表了全球第四代住宅趋势:将居住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从年起,博埃里和他的工作室已经陆续在埃及开罗、意大利米兰、瑞士洛桑等城市竖立起了这些森林建筑,它们全都有着类似的外观:高层塔楼,方块状的开放式阳台,树木和植物从阳台和建筑外立面中冒出来,绿植的生机与建筑外表的简约冷峻形成反差,看上去既奇异,又有几分合理。
位于湖北黄冈的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同样是斯特凡诺·博埃里的设计作品。这是在中国落成的第一座垂直森林建筑,占地4.54公顷,由五座塔楼组成,容纳住宅、酒店和大型商业空间。其中的两座住宅塔楼高80米,覆盖着超过棵树,以及其他植物和绿地。今年年初,租户已经陆续开始搬入综合体,意味着中国城市建筑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世代。
与博埃里以往设计的垂直森林建筑相比,黄冈版本的特点是加入了可以打开的弓形窗户,这种设计使阳台上的植物能够“完美地融入”立面设计,也使住户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被树木包围。
“住宅楼的居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城市空间,同时充分享受被大自然包围的舒适感。”斯特凡诺·博埃里在采访中说道。
覆盖两座住宅塔楼的棵树全部使用了黄冈本地的树种,例如银杏、桂花、灰槭树、女贞和长春花。此外,整个城市综合体还拥有株灌木,以及平方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卉和攀缘植物。这些树木和绿植每年将吸收2吨二氧化碳,并产生11吨氧气。
博埃里工作室还将在江苏南京打造另一座垂直森林建筑。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将有越来越多的垂直森林模式住宅在中国各地出现,改写未来城市的面貌,也重新塑造我们对于未来生活形态的期望。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lyjd/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