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美)纳瑞蒙?贝尔拉夫什著,麻勇爱译,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32.《魔鬼经济学》(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刘祥亚译,广东经济出版社,年版。
33.《致命的均衡》(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罗全喜、叶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34.《边际谋杀》(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王红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35.《夺命的冷漠》(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石北燕、赵保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36.《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美)罗素?D?罗伯茨著,张勇、李琼芳译,中信出版社,年版。
37.《贫穷的本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著,景芳译,中信出版社,年版。
38.《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美)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著,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39.《思考,快与慢》(美)丹尼尔?卡尼曼著,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中信出版社,年版。
40.《隐性动机》(美)尤里?格尼茨、约翰?李斯特著,鲁冬旭译,中信出版社,年版。
31.(美)纳瑞蒙·贝尔拉夫什著,麻勇爱译,《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经济状况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经济学也成了人人皆知的“显学”。然而,我们接触到的关于经济学的知识中,偏见和误解比真相要多得多。因为不同派别(左或右)、不同身份(评论家、官员和媒体)的人,都在抓住时机,就经济问题发表过度简单化的解释,散布错误见解和偏激言论。他们宣扬着自己的主张,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却让我们无所适从,离真相越来越远。
我们能否摆脱那些傲慢或偏见的解释?我们能否客观分析经济对你我的影响?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当今经济的本质?
答案是:关掉电视,合上杂志,退出互联网,来读读这本书。本书作者不偏不倚,不带任何政治偏见,以敏锐的观察,对当今最突出、争议最多的经济问题,给出了最客观公正的解释,阐明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澄清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误解,对经济规律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左派、右派、空想家等或偏或倚的言论中,本书无异于一缕新鲜空气,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专为寻求当今经济真相的读者准备!
32.(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刘祥亚译,《魔鬼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年版。
在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书里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33.(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罗全喜、叶凯译,《致命的均衡》,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丹尼斯?戈森自杀了。因为哈佛大学职称和终身制评字委员会刚刚拒绝聘任他为经济学教授。被拒绝聘任对一个学者来说,可能是终生耻辱,而对戈森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为此自杀就太不值得了。
紧接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个委员相继被杀害。警察在案发现场找到了戈森未婚妻的手套……
经济学才亨利?斯皮尔曼意识到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总感觉有些线索在暗示凶手另有其人。最终他凭借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真正的凶手。而此时,凶手正和他近的咫尺……
34.(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王红夏译,《边际谋杀》,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每一个伟大的侦探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亨利·斯皮尔曼则是一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美丽的维尔京群岛是度假的天堂,但与沙滩、阳光、佳肴极不和谐的是一起起谋杀案的发生……身份特殊的游客于悄无声息之中命归黄泉,每个被害人似乎都仇家累累。正当警方已将“杀人犯”缉拿归案之时,斯皮尔曼教授却抽丝拨茧、异常理性地运用经济学原理指出了真正的凶手……这是斯皮尔曼教授第二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实际上,本书却写于《致命的均衡》之前,并获得了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的首肯。从此,斯皮尔曼这位借破案宣传经济学的教授侦探形象就开始深入人心。
35.(美)马歇尔·杰文斯著;石北燕、赵保国译,《夺命的冷漠》,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
为协助洽购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故居,斯皮尔曼教授来到如诗如画的剑桥。没想到刚刚抵达,同行的企业家即遭神秘攻击,差点丧命;紧接着,主教学院院长惨遭谋杀,手段骇人听闻,购屋之行危机重重……马歇尔的生前故居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惊天的秘密?哈佛教授斯皮尔曼再度扮演业余侦探,运用经济学原理缜密分析,侦破警方无能为力的命案。当午夜时分,他与凶手相遇在墓园……
36.(美)罗素·D·罗伯茨著,张勇、李琼芳译,《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中信出版社,年版。
一个爱情故事能包含多少经济学问题?本书通过华盛顿特区爱德华学校的教师山姆和劳拉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有关商业、经济学及政策干预等问题。山姆生在资本主义体制里,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相信只有在自由的经济中我们的人性才会绽放光彩。劳拉喜欢华兹华斯甚于《华尔街日报》。山姆能看到胜者的地方,劳拉却只看到牺牲者。她希望政府能够保护消费者和工人不受山姆所钟爱的市场因过度发展而带来的伤害。就在山姆和劳拉就如何使世界更加美好展开争论的同时,另一条故事线索在另一对男女间展开。
依瑞卡·博德文这个政府某监督部门的主管一心想将一个残酷的首席执行官查理·克鲁斯绳之以法。这两条线索是如何发展连接在一起的呢?山姆为什么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依瑞卡能找到她需要的证据吗?劳拉会爱上一个奉亚当·斯密为教主的男人吗?本书为读者提供的答案使我们对商业和市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7.(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著,景芳译,《贫穷的本质》,中信出版社,年版。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38.(美)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著,李增刚译,《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回答了困扰专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国家为什么按照富裕不富裕、健康不健康、食物充足不充足来划分?是文化、天气、地理特征还是不知道正确政策? 简单说,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确定的或注定的。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士罗宾逊令人信服地表明,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在15年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下列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中国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吗?能够超越西方吗?美国的最好时光过去了吗?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扩张权力的良性循环走向使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吗?什么是帮助数十亿贫困人口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式呢?是来自西方富裕国家更多的慈善援助?还是学习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创造性观点得出的关于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
39.(美)丹尼尔?卡尼曼著,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年版。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思考,快与慢》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40.(美)尤里?格尼茨、约翰?李斯特著,鲁冬旭译,《隐性动机》,中信出版社,年版。
近年前,伽利略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实验,此后,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石。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实验的价值,他们开始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行为。 但是,到目前为止,实验方法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现在,新一代的经济学家正在用实地实验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隐性动机》一书的两位作者便是其中的一分子。他们认为,不管是提高你的退休养老金、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还是带领一家跨国企业从“优秀”到“卓越”,实地实验的方法都非常有效。 原因就在于,生活是实验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实验,挖掘出人类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政府、公司、学校、家庭、个人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困扰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问题。 在《隐性动机》中,两位作者针对女性职场待遇问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滑坡问题、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大公司的利润低下问题、无处不在的经济歧视问题等,都展开了针对性的实地实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解决这些社会“痼疾”大有裨益且成本较低。
指导老师:刘萌芽龙会学
书单收集:周海琼黄志刚蔡皓丞
编辑:蔡皓丞
审核:黄志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uai.com/gjxz/890.html